朱元璋反腐斩女婿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毛泽东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有一种说法,历史是循环发展的,几十年几百年前发生过的事情有可能又会重现。 这和时尚有些类似,文革中流行一时的军大衣过了三十年在民工队伍中又重领风骚,民国时的旗袍现在拿出来人见人爱--不过要把开衩剪高一些。 所以同学们的旧衣服一定不要扔,过个几十年再拿出来穿又是一片风景。 中国历朝历代到了末期都是腐败横流,把国力耗尽,导致外族入侵、民众起义、改朝换代。所以有见识的统治者会尽力反腐,以维护自家的江山千秋万代。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以“反腐得力”著称,与朱元璋在对贪腐人员的处理手段上冷酷残忍有关(将贪官处死后剥下人皮示众)。 即使在这种反腐败的大环境下,依然有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就是代表。 欧阳伦出身贫寒,因其学业用功,通过科举进阶秀才--举人--进士。朱元璋在对其进行殿试中,对他的答问十分赏识,并将自己的爱女安庆公主嫁给了欧阳伦。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穷小子攀上高枝。 贫苦出身,从小没见过银子,一旦有了机会,比有钱人家的子弟更贪婪。 这和国内反腐中揪出来的贪官们有些类似,“我是苦出身,从小就是一个穷孩子,连钢蹦儿都没见过,……” 欧阳伦入赘后,除去接受他人贿赂外,为了攫取更多的财富,欧阳伦又串通官员做起了私贩茶叶(茶叶为国家管制的物资)的买卖,遭人告发而被朱元璋予以处斩。 朱元璋为何要处死欧阳伦呢?仅仅是因为欧阳伦贪污枉法吗? 究其原因,应从明初的大环境分析。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后,兵分数路,发动了对元的讨伐战争。在徐达等部的连环打击下,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懽帖木儿开大都北门逃入大漠,明军顺利的开进了元大都,元朝大势已去。 元朝虽被明朝取代,但元时期业已形成的社会习俗与政治传统却不是一夜之间便可以全部改变的。 元朝建立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以草原传统也不可避免的充斥于农业社会当中。 游牧民族的政治中没有所谓的君臣之别,而是以主奴关系为主干。 主奴同君臣相比,更强调服务与顺从,这不可避免的对中原王朝的士大夫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主奴式的君臣关系也为明初政治所承袭。 毕竟是人臣 朱元璋因孟子有“民贵君轻”之说而对其十分厌恶。在下达的谕旨中,朱元璋不断强调臣下与平民对自己的依附关系。 欧阳伦是靠科举制跻身于权力高层的。他的权力的获得既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也是靠着皇权支配下的政治与文化传统的认可,所以他的第一个身份是人臣。 但是,与以往的人臣所不同的是,无论从心理认知上、还是实际的权力结构中,欧阳伦又同时在以一种皇权依附者的角色存在着。所以,从朱元璋的内心深处来看,欧阳伦的身份再高贵,也要取决于朱元璋之喜好。这种“主奴关系”的本质,已为欧阳伦预定了结局。 外戚干政 欧阳伦贵为驸马,属于外戚集团。纵观中国历史,外戚干政弄权之事屡见不鲜。朱元璋虽识字不多,但勤奋好学,尤其当上皇帝后,朱元璋经常请儒生为自己讲授历朝史事,所以朱元璋不会不明白隐藏于历史长河中的政治教训。这些都让朱元璋分外的小心。 仅仅是走私茶叶那么简单吗? 当然了,历史经验归历史经验,假如欧阳伦在贩卖茶叶的事上稍微收敛一些的话,朱元璋是不会痛下杀手的。但欧阳伦不仅不加收敛,还绕开皇帝直接向官员与民间施加压力,要求他们配合自己的走私行动。这自然是朱元璋所无法容忍的。 因为,一次次的走私背后不仅是堆积如山的真金白银,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而这个利益集团的核心,便是驸马爷欧阳伦。既然欧阳伦可以运用手中权力和所掌握的人脉来实施“经济犯罪”,那么实施“政治犯罪”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你可以碰皇帝的一切,但你绝不可碰他手中的权力,尤其这个皇帝还是对权力极度敏感且杀人如麻的朱元璋。当唯一能劝谏他的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将昔日的功臣名将尽数屠戮,将敢于碰触他底线的贪官污吏统统斩杀,其手段之狠烈,决心之强,打击范围之大创造了历史之最。据说洪武(1368-1398年)年间被他诛杀的人有15万之多。所以,杀一个欧阳伦又有何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