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認識中,狄更斯筆下的英國是如此的貧窮、落後,不公。一部《霧都孤兒》,講述了一個身在首都倫敦的孤兒悲慘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奧利弗歷經無數心酸的故事在全球賺足了眼淚。書中揭露當時英國的許多社會問題,如上層剝削、救濟院、童工、以及幫派吸收青少年參與犯罪等。不僅讓人想到,連首都倫敦都是這樣的黑暗,其他地方難道還能好到哪裡?
但是,如果我們從歷史角度來看,19世紀的英國所取得的成就,其實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與其相提並論的。就是這個濕冷、偏僻的群島國家,在19世紀的時候是遙遙領先世界的,唯一的超級大國。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有着當時“世界工廠”的稱號。他同時還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倡導者,是早期議會民主制度的誕生地。在頂峰時期,大英帝國曾經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蓋了地球所有經度,太陽時刻都會照耀英屬領土,故號稱“日不落帝國”。她的語言、文化、制度傳播並改造着整個世界;她的信仰、價值觀、教育模式甚至體育和娛樂方式至今為止都在深刻影響着全世界的大部分國家。
當時的英國人才濟濟,為人類社會貢獻了大量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作品。尤其是誕生了一批影響世界文壇的著名文學家。如,小說家薩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凱爾夫人與特羅洛普等;散文家托馬斯·卡利爾、托馬斯·B ·麥考、馬修·阿諾得、約翰·亨利·紐曼、約翰·拉斯金以及托馬斯·亨利·哈克斯雷等;詩人有羅伯特·布朗寧, 如丁尼生、馬修·阿諾得、愛德華·菲茲傑拉德等等。而狄更斯恰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生在大英國旗下、長在帝國幸福中,天生“文曲星護體”的狄更斯並沒有成為一名謳歌偉大英國的旗手,反而熱衷於揭露抨擊社會陰暗面。他的眼中和筆下,祖國的非凡成就從來不是重點。反而是黑暗骯髒的街區、潦倒的失業工人、流浪孤兒、失足女性,無助的老人等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組成了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英國社會。表達了一幅充滿痛苦、仇恨和絕望的邊緣社會圖景。
如果換做現在的觀點。狄更斯是一位負能量滿滿的毒雞湯作家。對上流社會,他抨擊了精英階層的虛偽、貪婪、卑瑣,兇殘和對普通民眾的剝削。對底層民眾,他呼喚勞苦大眾進行抗爭,爭取更合理的社會和更美好的人生。狄更斯用一生思考人性的陰暗和社會的不公。
但他所做的這一切,並沒有成為葬送他的“罪行”,作品也沒有因“不當言論”而被當局消滅,反而讓他成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家。在死後,他獲得了最高的哀榮——被安葬在西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
弗朗茨·梅林指出狄更斯“對社會生活一切最重大的問題的‘集中注意’”,強調狄更斯“那顆詩人的心……永遠和窮苦不幸的人在一起。”
抨擊時代、鞭撻社會的狄更斯為什麼反而能贏得時代和社會的尊重和英國政府足夠的包容?其實在任何一個社會裡面都會存在着陽光照耀不到的暗角。伴隨光明而來的,必有黑暗。暗的存在,是為了讓人知道光的可貴;而不是教人自暴自棄的在黑暗中沉淪。不要成為曼德拉所說"習慣了黑暗,你便會為黑暗辯護"的那種人。
幸福生活不是源於“皇恩浩蕩”。我們勞動,我們創造,我們上稅,我們有權選擇陽光下的生活。國家本身不生產價值,它是民眾創造出的價值的搬運工。馬克思推崇的國家應該是一個為人民利益服務的廉價政府所以,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在國家向好的時候批評它,在危難的時候拯救它。
狄更斯揭露黑暗,是因為嚮往光明;他挖掘醜惡,是希望呼喚美好;他抨擊不公,是企圖覺醒民眾。也正是因為有狄更斯這樣的人的存在,才讓英國政府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讓批評變成完善社會制度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使這個國家歷經百年長盛不衰。
原創:(博主)大山 |人過50網 2019年03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