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11:东安市场里的日本料理店(2) 我第一次看见“呷哺呷哺”这个词,没看明白是什么意思。
大学毕业后分到工厂。工厂办了一个科技日语班,放教学录像带。我日常没什么事,每次上课时间夹着日语课本去听课。一个大秃瓢在电视里教日语。第一次上课时有十几个学生,后来学生越来越少。我每次上课都去。到最后就剩我一个人了。放录像带的师傅说人太少,把日语班停了。 虽然日语学得不多,但学会了查日语字典。 不认识“呷哺呷哺”,认识后面的拼音--“xiabuxiabu”,这个发音写成日语是“しゃぶしゃぶ”,“しゃぶしゃぶ”翻译成中文是“涮锅”。 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嘛,直接写成“涮锅”,一目了然,非要弄个洋名字。不知道的人看见“呷哺呷哺”,搞不清楚这个店是卖衣服还是卖百货。 挺佩服中国人创造新词的能力。 日本的“しゃぶしゃぶ”什么都可以涮,海鲜、鸡鸭牛羊猪肉片、蔬菜、豆腐,但凡是可以加热后吃的东西都可以放到锅里涮一涮。 这个“呷哺呷哺”店有点儿类似迴转寿司店,有迴转台。食客坐在迴转台前,店员在食客面前放一个涮锅,端上一盘肉片,有十几片,50块钱,如果还想多涮肉,接续的每盘肉片30块钱。 “呷哺呷哺”店比较奇特的就是这个迴转台,迴转台上转的是豆腐、蔬菜、佐料,迴转台上的食物是免费的。也就是说,您交了50块钱,可以像兔子一样吃一肚子的豆腐蔬菜。 北方人冬天喜欢吃涮锅。几个亲朋好友围坐一桌,边吃边喝边聊边侃。屋外北风呼啸,屋内酒香肉香,吃不完的亲情,喝不尽的友谊。 在外面吃涮锅,最有名的餐馆当数“东来顺”。“东来顺”的招牌菜是涮羊肉,一定要用口外羊。一桌放一个大火锅,大家围桌而坐,在同一个火锅里涮肉涮菜。有一阵子吃饭的人多,店里的小二就把俩、三个人而来的几组人请到一个桌上。火锅还是一个,上面用箅子隔开小格,各人在自己面前的小格里涮。不过箅子只隔开上面,下面是相通的。有的食客用筷子夹着一片羊肉在锅里涮,一不小心没夹住,肉掉到锅里,再捞就捞不着了。为什么呢?有那狡猾的老食客看准这种火锅的漏洞,总用筷子搅合锅里的水,别人的肉片掉进锅里,就从箅子下面转到自己的小格里,大大方方地捞出来吃。 吃涮锅吃得是热火劲,一个人吃不出情绪。 日本人在餐馆吃火锅时也是几个人围桌而涮。 据说这种柜台式、每人守着一个小火锅凄凄凉凉地自己涮着吃的火锅店最初出现在台湾,谓之接地气,适应台湾人个人主义至上的观念。 台湾这股“自顾自”的风潮已经吹进大陆了。
“勝博殿”是一家日式炸猪排餐厅。 这个店名和餐厅似乎不搭界。一般人望名生义,会以为这是一家古董店。 这是一个连锁店。店名原叫“Green house”,取有无限活跃的生命力的意义。后来改为“さぼてん”(saboten),在日语里さぼてん是仙人掌的意思。為什麼取仙人掌为店名呢?因为仙人掌即使半年不浇水也能坚强地活下來,而且外观有刺,让人感受到强悍的生命力,又有开出娇美花朵的另一面。店家期望这个店就像仙人掌一般有坚强的生命力和延续精神。 “さぼてん”在台湾和大陆开了分店后,为了让不会日语的中国人认同,就按音索字,有了这个中文名字--“勝博殿”。 据“勝博殿”自己说,其成功的秘诀是严格挑选原材料和千锤百炼的烹调技术,把材料--不一定非得是猪肉片,鱼呀虾呀都可以--裏上花瓣般蓬松的面包粉,在油里炸后取出的食品外脆內嫩,美味适口。 刚切下来的猪肉。
炸成猪排是这样的。
橱窗里陈列着“勝博殿”的食物模型。
“味千拉面”的徽志是妹妹端着碗面。
“味千拉面”是台湾出生的刘壇祥(日文名是重光孝治)在日本的熊本县将福冈县的猪骨汤拉面进行了改良--加进了大蒜风味--而创出的牌子。 “味千拉面”在日本有89家分店,在海外有653家分店,并不是一家日资企业,只不过是在卖日本风味的食物。不知在前几年的反日浪潮中是否受到冲击。 “味千拉面”不仅卖热汤面,也卖附有小袋汤底的包装面。 2011年7月,上海的“味千拉面”分店承认包装面所用的汤底并非熬制的,而是用浓缩液勾兑而成的;上海市工商局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由对“味千拉面”罚款20万元。 创下一个牌子不容易啊,怎么不自爱呢? 我看过这个报道,当时没在意。因为写这篇文章想起了“味千拉面”弄虚作假。 2012年2月,“味千拉面”被曝产品提价,公司方面回应称提价已有半年以上。
“丸龟製面”是一家日式乌东面店。 丸龟是日本香川县(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的一个城市,“丸龟製面”取地名为店名。 乌东(日文是うどん,写成罗马字是udon)由白面擀成,比拉面粗,也比拉面有韧性、筋道,吃多了牙床疼。 八世纪,中国的唐朝,日本的奈良时代,日本的遣唐使把中国的面食带回日本。面食里最容易做的是面条。日本人最先学会了做龙须面。当时的日本人都挺穷,即使皇族、贵族也不富裕,吃面时也就是浇上点儿调味汁加加味道,简简单单地没有其它食物相配,所以日本人把这种面称为“素面”。 乌冬面是由素面演变而来。 后来日本经济好转了,才把鸡呀肉呀放进锅里熬制汤底,造就了日本各地不同风味的面食。 经济基础决定饮食水准。 不论是拉面还是乌东面都没什么味道,若要面好吃,重要的是汤底。据说好吃的汤底要加猪骨、鸡骨,还有各种调料,然后小火炖熬十几个小时。每个店做出来的汤底的味道都不一样,各店做汤底的配方也是企业秘密,绝不外传。 “丸龟製面”说他们是“纯手工、现场制作”--在顾客面前进行纯手工制作面条。 在“丸龟製面”店里可以隔着大玻璃看见店员擀面、切面的操作场景。
到饭点儿时,来吃面的人中以年轻人居多。不用出国,花二十多块钱就能吃到一碗异国风味的面,汤汤水水,也算物有所值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