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具爭議的人溫家寶全傳》(20) 劉鉞聲 溫家寶畢業時寫了幾份血書要求去西藏 到了1968年2月,“文革”紅色海洋席捲中國時,偌大的北京似乎放不下平靜的書桌。在地質學院地質構造專業攻讀研究生的溫家寶被迫放棄學業,主動要求前往“邊塞”甘肅。 2009年2月15日下午,正在天津考察的溫家寶來到南開大學,談論了大學生們普遍關心的就業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同學們到基層工作。 溫家寶說:“我大學是學地質的,畢業後就決心到西藏去,我當時就有一種理想,認為那地方山多,適合我這個專業。我甚至寫了幾份血書。”幽默的話語讓在場學生不由笑了起來。 溫家寶接著說:“研究生畢業以後,我還有留在學校的機會,但是我還是到西北去了。我認為西北是我應該工作的地方。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也是我一生成長非常寶貴的一段時間,懂得什麼叫艱難,人如何克服困難,怎麼去生活。” “同學們,基層是大有可為的!我希望同學們把到基層工作同自己的事業發展聯繫在一起。除了有政府政策之外,還應該有正確的擇業觀念。但是不管怎麼樣,同學們的就業,政府是記在心裡的!因為你們必定是祖國的未來。你們有信心,你們堅強了,你們有能力,中國就有希望!” 在介紹1968年溫家寶面臨畢業選擇時,報告文學《溫家寶的平民情結》有著一段很煽情的描寫,卻與溫家寶曾寫過幾封血書的“情節”遙相呼應: 時間就到了1968年,正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大潮時,作為26歲的熱血青年的溫家寶,毅然決然地報了名,儘早實現他的“勘探隊員”之夢。當時不少人已經認識了這是“文革發配”,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只要說出一條原因——有病或是父母無人照顧,便可以留在大城市。溫家寶沒想那麼多。因為大學時的志願已定,無須猶豫,他要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祖國大地——“頭戴鋁盔走天涯”。 校方最後的結果公佈,他被分配到西北,去了甘肅酒泉地質隊當隊員。無獨有偶,那時的胡鍧察锻曜郧迦A大學的水利系,分配到甘肅省劉家峽水電站當技術員。 溫家寶選擇了西北,同時西北也選擇了溫家寶。從此他與祁連山相依相伴。也許是美麗的祁連山水動了感情,一位來自祁連山下,畢業於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的姑娘,悄悄地走近了溫家寶的身旁,又是洗衣又是做飯……不久兩人走進了婚姻的殿堂,結成了“地質家庭”。那個俊姑娘就是張培莉,從事岩礦鑒定。 據說,初到力學隊,溫家寶因寫得一手好字,被指派到批鬥大會做抄寫工作。有一次,“革命派”的批鬥由文鬥變成武鬥,對被批鬥者大打出手,溫家寶看不下去,加以阻攔,因而被指同情“反革命”,被“發配”到偏僻的農場去幹苦力,或牽駱駝、牦牛去野外作業,一幹便幹了一年。 此後,溫家寶重返力學隊當技術員,長年累月在祁連山一帶勘探礦產,在荒無人煙的野外攀山涉水、風餐露宿,在大西北抵耐風沙和寂寞,在貧乏的物資中度過了11年,避開了無數政治風暴,也對中國貧困的現狀有了深刻的體驗。 中國地質大學的知名校友 2002年10月,在前身為北京地質學院的中國地質大學校慶50周年前夕,溫家寶回到母校看望師生,給地大提出了“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人才培養方針和“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鬥目標。 在地大50多年的校史中,在校友的眼中,溫家寶無疑是該校最知名校友。地大不但培養出20多名兩院院士,也培養出一批像溫家寶一樣從政的畢業生,如前遼寧省委書記張文岳,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北京市委副書記王安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原任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現任安徽省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常務副省長方曉宇等。 中國地質大學校方公佈的資料顯示:建校50年來,畢業生中有20多人入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在單科性院校中這樣的成績並不多見。先後當選兩院院士的畢業生是: 劉寶珺(1931年9月13日-),天津人,1953屆,1991年當選院士,沉積學家。 馬宗晉(1933年1月4日-),吉林長春人,1955屆,1991年當選院士,構造、地震地質學家及減災專家。 孫大中(1932年6月20日-1997年5月1日),山東威海人,1955屆,1991年當選院士,寒武紀地質學家。 歐陽自遠(1935年10月9日-),江西吉安人,1956屆,1991年當選院士,地球化學家天體化學家。 傅家謨(1933年7月14日-),上海人,1956屆,1991年當選院士,有機地球化學家及沉積學家。 張彌曼(1936年4月17日-),江蘇南京人,1991年當選院士,古生物地層學家及古脊椎動物學家。 葉大年(1939年7月21日-),廣東鶴山人(生於香港),1962屆 1991年當選院士,礦物學家。 李廷棟(1930年10月7日-),河北欒城人,1953屆,1993年當選院士,區域地質學家。 殷鴻福(1935年3月15日-),浙江舟山人,1956屆,1993年當選院士,地質古生物學家。 程國棟(1943年7月11日-),上海人,1965屆,1993年當選院士,冰川凍土學家。 秦蘊珊(1933年6月1日-),遼寧瀋陽人,1956屆,1995年當選院士,海洋地質學家。 汪集暘(1935年10月11日-),江蘇吳江人,1956屆,1995年當選院士,地熱學家。 湯中立(1934年10月30日-),安徽安慶人,1956屆,1995年當選院士,礦產勘察專家及礦床地質學家。 馬瑾(1934年11月27日-),江蘇如皋人,1956屆,1997年當選院士,構造地質學家。 戎嘉餘(1941年12月7日-),上海人,1962屆,1997年當選院士,地層古生物學家。 胡見義(1934年3月25日-),北京人,1997年當選院士,石油地質學家。 金翔龍(1934年11月29日-),江蘇南京人,1956屆,1997年當選院士,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學家。 盧耀如(1931年5月22日-),福建福州人,1953屆,1997年當選院士,水文地質學家及工程地質學家。 鄭綿平(1934年11月7日-),福建漳州人,1997年當選院士,礦床地質學家及鹽湖學家。 張彭熹(1931年2月5日-),天津人,1956屆,1997年當選院士,鹽湖地球化學家。 張本仁(1929年5月28日-),安徽懷遠人,1956屆,1999年當選院士,地球化學家。 鐘大賚(1933年8月11日-),山東青島人,1954屆,2001年當選院士,構造地質學家。 陳旭(1936年-),江蘇南京人,1959屆,2003年當選院士,古生物與地層學家。 金振民(1941年9月-),浙江溫州人,1965屆,2005年當選院士,構造地質學家。 楊文采(1942年10月-),廣東大埔人,1964屆,2005年當選院士,地球物理學家。 馬永生(1961年-),內蒙古人,1984屆,2009年當選院士,地質勘探學家。 莫宣學(1938年12月-),廣西融水人,1960屆,2009年當選院士,岩石學家。 其他知名校友有: 溫家寶:1968屆碩士畢業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總理。 趙鵬大: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中國原中國地質大學校長。 張宏仁:1954屆畢業生,現任國際地質科學聯盟主席。 歐陽自遠:1956屆畢業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研究員。 李久林:國家體育場“鳥巢”工程的總設計師。 張文嶽:1967屆畢業生,中共第十五屆中央委員、原中共遼寧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委書記。現任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壽嘉華:1965屆畢業生,原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兼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黨組書記。 王安順:1983屆畢業生,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北京市委副書記、市委政法委書記。 孫金龍:1990屆畢業生,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原任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現任安徽省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 方曉宇:1976屆畢業生,現任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常務副省長。 黃詒純:1968屆畢業生,現任甘肅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蔣承菘:1962屆畢業生,1998年至2001年任地質礦產部副部長。 嚴宏謨:1957年畢業生,1985年6月至1995年9月任國家海洋局局長、黨組書記。現任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張一偉:1956屆畢業生,原中國石油大學校長。 武能樂:1959屆校友、越南留學生,原河內礦業地質大學副校長 王富洲:1958屆畢業生,原國家登山隊黨委書記、現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李致新:國家級邉咏ⅰ⒅袊巧絽f會常務副主席,1985屆畢業生,1988年參加中、日、尼雙跨珠穆朗瑪峰並獲成功。李志新是唯一登頂的漢族隊員,也是中國地質大學第二位登上世界高峰的邉訂T,是中國征服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兩位登山家之一。 王勇峰:國際級邉咏ⅰ⒅袊巧疥犼犻L,1984屆畢業生,1993年參加海峽兩岸珠峰隊登頂成功。他和李致新為中國目前僅有的兩為征服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登山家。 佟璐:1985屆畢業生,1990年登上了海拔8012米的西夏邦瑪峰,成為中國第一位登上8000米以上獨立山峰的漢族女性。 次洛:1999屆畢業生,1998年5月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中國第一位登頂珠峰在校大學生。 高崚:羽毛球邉訂T,2004屆畢業生,2000年悉尼奧邥鹈蚧祀p金牌、女雙銅牌,2004年雅典奧邥鹈蚧祀p金牌、女雙銀牌。 袁複棟:2005級大學生,中國地質大學登山隊隊員,參與2008年北京奧邥榉寤鹁鎮鬟f,並成功登頂珠峰,被選為2008年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 高山:1989年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博士學位,地球化學家,2009年11月當 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康學增:中國地質大學產業經濟學碩士,振華重工總裁。 曾玉康:教授級高級經濟師,畢業於湖北地質學院石油地質專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副總經理、黨組成員。 郭清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副教授,2010年被國際地球化學協會(IAGC)授予埃貝爾蒙獎,以表彰其在高溫水熱系統的水文地球化學研究領域取得突出成績,是亞洲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