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汉娜•阿伦特》在取得批评界好评的同时,这位传奇女子的富有争议的思想“恶之平庸”重新激起了大家的兴趣。我想,理解这一被广为误解和滥用的术语最好的方法是回到始作俑者,回到汉娜•阿伦特本人的论述中去。以下两段译文,第一段是她最早提出“恶之平庸”理念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第二段是她近二十年后对该理念的反思。我也写了自己的理解,欢迎探讨。
我也完全能够想象:对于本书的副标题【1】,会有人提出有根据的异议;当我谈到恶之平庸时,我是在严格的事实层面上来说的,指的是这一审判【2】中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现象。艾希曼不是伊阿古【3】也不是麦克白【4】,至于像理查三世那样“(决心)做一个暴徒”【5】更是他想也不曾想过的事。除了异常勤勉地追求个人升职,他没有任何其它动机。而这种勤勉本身并非罪行;他毫无疑问不会去谋杀他的上级,好获得更高的职位。用通俗的话说,他只是从未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恰恰是这种想象力的缺乏……在原则上,他非常了解那一切究竟是什么;他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词中提到“重新评估(纳粹)政府指定的价值观。”他并不愚蠢。完全是由于某种和愚蠢绝不相同的无思想,他才注定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罪犯之一。假如这是“庸俗的”,甚至是好笑的,假如我们带着最良好的意愿还不能从艾希曼身上中找到任何深层次的残忍或邪恶的话,那么把这一现象称为老生常谈是极不妥当的。
——摘自汉娜·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恶之平庸的报告》(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1994年由企鹅出版社出版)。
这段话是阿伦特对“恶之平庸”的正面解释。在她看来,作恶的未必是恶魔般的人物;而可能是艾希曼这样的平常人,不是出于愚蠢,而是出于无思想而犯下滔天罪行。在阿伦特看来,艾希曼没有作恶的动机,只是要升职罢了。在追求升职的过程中,他服从命令,听从上级指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这些都不构成罪行。他唯一的问题在于对于自己所做之事缺乏考虑,不动大脑,没有去想自己所做之事的后果。恶之平庸因此就是社会上许许多多普通人具有的那种无思想(特别是批判性的有分辨能力的思考)、只是一味盲从做事的倾向。这和鲁迅所谓中国式看客的麻木不仁有相通,又有不同。看客是不作为,被动观看。阿伦特眼中的艾希曼则是没有自主意识、不会独立思考的纳粹德国这架机器上的一个齿轮(或螺丝钉)。一方面是无思想,另一方面是服从命令听指挥,恰恰是这两种倾向合成的平庸让艾希曼犯下了反人性的滔天罪行。
(我写此书的)即时冲动源起于出席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审判。在我关于此事的报道中,我谈到了“恶之平庸”。在这个说法的后面,当时我并没有论述也没有理论,虽然我模模糊糊感到一个事实:这一说法和我们传统的关于恶的现象的理解,不管是文学的、神学的还是哲学的,都是针锋相对的。我们原本学到的是:邪恶,是恶魔般的东西;…… 然而,我当时面对的是全然不同的但又无可否认的真实。我惊讶于作恶者表现出来的肤浅,这种肤浅使得追踪他毋庸置疑的恶行到任何深层次的根源或动机成为不可能。他作恶如同恶魔,但是作恶者本人(至少如今被审判的那人)却非常平凡、庸俗,既不是恶魔,也不是妖怪。在他身上,你找不到任何坚定的思想信念,或具体的作恶动机。他过去和在审讯期间的行为,以及审讯前他提供给警方的供述中,我们能够找到的唯一特征是某种全然消极的东西:不是愚蠢而是无思想。
——摘自汉娜·阿伦特1981年由夏布雷斯公司出版的《思想生活》(The Life of the Mind)的前言。
《思想生活》是阿伦特在1963年2月在《纽约客》发表对艾希曼审判的报道近二十年后出版的。在前言中,她再次强调了“恶之平庸”说的是:恶未必是恶魔犯下的罪行,而可能是平凡、庸俗的人的作为。恶未必是积极的、主动的,而可能是消极的、被动的。消极的无思想就足以作恶。一个平头百姓如果不思考,只是浑浑噩噩活着,做着自己的工作,也可能像艾希曼一样,犯下反人性的罪行,而自己却毫不知情。野心家、政客之作恶是有意为之,谋定而后动,是主动作恶。但是普通人可能因为其浑浑噩噩、其不动大脑而被动(无意)作恶。这种不动大脑、浑浑噩噩的状态是普通人常见的庸常状态;恶显现在平庸状态里就是阿伦特的恶之平庸。
因此,汉娜•阿伦特关于恶之平庸的看法强调的是普通人在无思想的平庸状态中作恶的可能性。平庸的特征是无思想。无思想是恶之平庸的根本。“从未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是无思想;“想象力的缺乏”是无思想;“肤浅”是无思想;没有“坚定的思想信念”、没有“具体的作恶动机”也是无思想。
在阿伦特看来,犯下滔天罪行的艾希曼并不愚蠢,而只是没有思想。犯下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罪行的不只是纳粹头子希特勒等人,还有许许多多像艾希曼这样的庸人。他们由于思想的缺席,而对恶(行)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对独裁者逆来顺受、言听计从。他们的无思想使得他们丧失了道德上的独立性,而成为恶的附庸。
归根到底,恶之平庸其实就是平常人的无思想之恶。一个没有思想的庸人极有可能成为艾希曼那样的罪犯。思想的缺席是恶之温床。
【译注】
1. 本书指《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恶之平庸的报告》(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2. 审判指的是1961年以色列法庭在耶路撒冷对艾希曼的审讯。
3. 伊阿古(Iago)是莎士比亚剧作《奥赛罗》中人物。他是奥赛罗将军的手下,阴谋毁掉奥赛罗。
4. 麦克白(Macbeth)是莎士比亚同名悲剧中的人物,阴谋杀害了国王且篡位。
5. “(决心)做一个暴徒”(to prove a villain)是莎士比亚剧作《理查三世》中国王理查三世的著名台词,他篡兄弟之位当上国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