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品论鲁迅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主题歌有这样一句 ,“百姓心中有杆秤”。鲁迅在多篇文章中一再强调莫做“空头文学家”。读完《鲁迅全集》,我这是单本,1011面,792面是杂文,也就是鲁迅的作品有五分之四是杂文。这些杂文,我粗略估计了一下,其中占二分之一是序跋和嘴炮,剩下的一半都是对社会、对国民性的批判嘲笑和讽刺,要说多少思想性,我琢磨半天,委实没看出来。倒是鲁迅的的散文小说,从人性的本真出发,不摆花架子,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贴近时代,笔法平实,笔端冷峻,笔下的人物鲜活丰满,人情物理细腻真挚,对苦难具有穿透时空的临场感,充满了浓烈的人文情怀,让人一咏三叹,为之倾倒。可惜这类作品太少。 鲁迅在文章中一再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知道《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懂得陀氏的作品具有的宗教般的光泽,也翻译过果戈里的《死魂灵》,他谈到过作为一个文学家应具备的厚重感。但鲁迅为什么没有长篇作品呢。究其原因,鲁迅认为给国民醒脑的杂文在那个时代是当务之急。但我私心认为,写短文,既可以抵挡射过来的箭矢,对论战者反唇相讥,出心中长久压抑的恶气;同时许多文稿又墨迹未干,就能拿银子,何乐而不为。人,都有短视的一面,鲁迅也不例外。他从来没有思索过作为文学家乃至大文豪的鲁迅应该留下什么作品、应该传递怎样的思想给后来者,不客气的说,鲁迅是个没有历史感、没有历史使命感的作家。他作品里所反映的写作态度,没有规划,随兴起意,意气笔墨居多。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长篇小说的写作,最能消耗写作者的心神元气,也最能体现作家的创作水准。纵向比,历史上有开山大篇《金瓶梅》,有《红楼梦》。横向比,和鲁迅同时代的,有李劼人的《死水微澜》,许地山《玉官》,矛盾的《林家铺子》,巴金《家》《春》《秋》,张爱玲《倾城之恋》《秧歌》,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乃至沈从文的《边城》,在民国众多作家中,鲁迅嗓门最大,也最出类拔萃,但嗓门大并不意味着成就高,世人念兹在兹的,就是他的杂文。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从文言文创作到转变为白话文创作,也就是使知识走下神坛,走进普罗大众,也就是使统治阶级不再垄断知识和文化,民国是个转捩点,鲁迅在其中,身于其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鲁迅堪称伟大。鲁迅在斯时,是大牌作家;于今时,是大作家;详其作品,仅凭杂文,要立于民国作家之伟列,我以为是压不住的。愚以为,鲁迅对中国文学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们知道,就杂文而言,具有现实的针对性,针对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事件,也就是说有时效性,一般的杂文,过期作废。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声誉不绝,贯穿历史时空,就在于盐碱地100年停滞不前。于现今的眼光打量,鲁迅纸上的每一页、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负能量,如果不是幸蒙圣恩,恐怕早就被小粉红拎出来鞭尸了。以创作成就而言,民国作家群中。以巴金矛盾老舍和稍后的张爱玲最为抢眼。 2021年4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