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神,笔下有伸 ——小议胡毓寰《中国文学源流》 惭愧,余生也晚,又读书少,民国文化人群星璀璨,我竟只知道一个鲁迅。扳手指头算算,也报不满十个。能脱口而出者,鲁之外,一个胡适一个傅斯年一个茅盾一个萧红,再多,就得歪着脑袋想一想了。 听温相说《新民报》,引出和《沁园春·雪》唱对台戏的易君左,这是我从未与闻的一位,从搜易君左及其作品,又引出了胡毓寰和他的《中国文学源流》。不禁大感汗颜,从未与闻胡氏其人其书,由是我想,虽然现在号称信息时代,但不知还有多少民国文化人隐匿在历史深处,不为人知。而民国离当下也不过百年出头。近读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历代文论选》,又看到了历代小有成就的诸多陌生的文学名家。这些名家虽非个个李杜,但也自成其一家之言。世事熙熙,众人皆忙于名利,鲜有人钻故纸堆。感叹之余,心中有无限感伤。 胡毓寰《中国文学源流》是一本小书。胡毓寰其人在百度百科也没有详尽的介绍。《中国文学源流》好像是他在南方大学教授中国文学时的教学大纲。我先是在孔网买了一本破旧不全的残本,本来是打算花小银子窥一窥体例大概即可,读着发现,这书看似简单,似乎著者用功不勤,实则大有养料,不能等闲视作糊饭吃的饭票,于是,又买了一本全本。 书是小书。胡毓寰客气地用了“编著者”这个名头。说小书,是全书有五分之四或更多引用的古书原文。与多个版本的《中国文学史》相比,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通读此书,一根粗疏的中国文学的脉络就呈现出来了。而这个脉络,我以为恰是一根中国文学的主干,与其他枝繁叶茂的文学正史相比,这根主干显得傲然孑立、卓尔不群,自成一脉。用太史公的话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不为过誉。像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样,如果你不是做学问,要了解近代史,看蒋书足矣。同样,要了解中国文学的轮廓,多读读《中国文学源流》,也足够你受用的了。 郭绍虞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虽似常景常谈,究非腹有万卷,胸无一点尘者不能办。说胡书是小书,但若没有对中国文学全盘的擘划、对中国文学烂熟于胸的造诣,是写不出来的。只有对中国文学融会贯通,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从这个意义上,小书何“小”之有,当然不能视若等闲。胸中有气象万千,笔下才吞吐如蘭,琳琳琅琅,对中国文学的卓识,随手拈来,举重若轻。其在《例言》中说“本书于叙述中国文学源流中,并注重标示中国各种文学之好坏处,惟于其间不甚下主观的批评只将其货色排列陈出……”。胡氏把中国文学的主干,梳理的清清楚楚,使人耳目一新。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胸中有十桶水,你看到的,就是这么一二滴。 胡毓寰出生于1898年,1923年肄业于江亢虎创办的上海南方大学。而此书梓印于民国十二年,恰好是1923年。可谓少年才俊,学识渊博。上文中我把此书误以为是教学大纲,看来是错的,胡毓寰写《中国文学源流》,其来有自。对于胡氏博识的天才,我只有佩服的份。我的记忆里,好像堪可比拟的,还有郁达夫,二十几岁,就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写导言。所以,天才就是天才,不服不行。于常人而言,学界的一个常规,就是“学以年变,笔随岁老”,也就是说,一个学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养的积累,才慢慢有所悟,有所得,有所增益。 江亢虎在书的《序言》中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样,我又在胡氏这儿,认识了民国风云人物江亢虎。此公不但学识卓然,而且积极参与政治。为学、为政、为社会,都做出过积极的贡献。自从老人家给鲁迅封谥三个伟大九个最之后,弄得民国好像只有鲁迅一个人的民国,胡毓寰、江亢虎、沈尹默、凌叔华、苏雪林、苏青这些冷门的名字,统统淹没在历史尘埃当中,其实许多人的文学成就和社会贡献,有的要远远高于鲁迅。真是可嗟可叹。只有我这个惯于烧冷灶的,在大年初三的今日,还缘悭一念,提到他们。呜呼! 2022年2月3日 (年初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