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安澜:扒一扒今年(2021)秋冬读书买书 前些天,我写了《读书深处知多少》以后,有网友回复:“我读的是陈寅恪版魏晋南北朝史,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不读也罢,读完你会发现这人的文笔之差无以形容。写的书狗屁不通。说到读史,吕思勉的全集应该读完,全是文言文,资治通鉴翻翻就好,真的扎进去,太黑暗”。陈寅恪鼎鼎大名,但我自知自己学养浅,早年读他的《柳如是别传》,因为慕其名,三番五次的硬读,惭愧,终究没有读完全本。自此,对陈寅恪产生了畏惧。网友厚爱,提到吕思勉,吕治史的大名也早有耳闻,于是买了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和《隋唐五代史》。 读下来,老先生治史,功底不可谓不厚。我为什么说“功底不可谓不厚”而不说“功底深厚”呢,就是鹦鹉学舌,吕思勉老先生说话,使我这个直性子的人容易上火,你读老先生《中国通史》,说话不直接说“功底深厚”,简洁明了,而是在要紧处说话,每句话都带有扎钩,用常熟话说是每句话带有“话核”,好比你吃杨梅,圆面上的梅肉吃了以后里面是核囫,你粗心一点,核囫就吐掉了,但你细心一点,咬开核囫,里面还有馨香的核仁。哎,兜兜转转这样比喻,其实就是一句话,两个字,“刁钻”。当然,这个刁钻是“吕氏刁钻”,就是能使你读书慢一点、再慢一点,不要囫囵吞枣,辨辨滋味,把营养吸收了再读。 呵呵,再就要说到朱东润老先生了。老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大名鼎鼎,放诸历史长河来看,选家的学养、见识、眼光,这本《作品选》和《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相比,也不遑多让。在文史领域好像有这么个说法,文家选文,需要史家治史的严谨博学;而史家论文,更是能一针见血。朱东润老先生文家和史家皆具,外加高寿,说他中国文化一宝,当不为过。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读后,只是我感到……感到无以形容的好,我自以为懂点文学,读完《大纲》以后,我脑袋里所原有的文学概念,只能重新格式化一次。对朱老先生的学养,我是要竖大拇指的;不过我还有一个中指,也要竖给老先生,以回应本节开头的“呵呵”。老先生临死,还有钻一下裤裆,“贞女失节不如老妓从良”啊。当然,我只是有感而发,不是菲薄先贤。
虽然我收藏有高教版上海古籍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但意外的在某闲网上闲逛,淘到了一套上海古籍老版本的《作品选》,真是不亦乐乎。收藏书籍,就像娶二姨太三姨太,心里钟爱,必欲得之而后快。今年秋冬,不但娶到了姨太太,还睡到了老处女。喜不自禁啊喜不自禁。所以,敲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兴致盎然,一挥而就。既读朱老先生的《大纲》对中国文学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之后,又对中国文学格式化了一次。从朱老先生的《大纲》,知道了一个全新的名字,“郭绍虞”,之前从没听过此人,直至读完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才只恨自己孤陋寡闻,买块豆腐撞死的心也有了。如果说读朱东润是敬畏,那读郭绍虞是五体投地,用郑燮的话说是“愿做郭氏门下一走狗”。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两书都含英咀华,朱氏的书针脚绵密,珪理辐凑,因为自身学问深,我读着像是铁道游击队,得飞身纵跃才能跟上他疾驰的思路,弄的气喘吁吁;郭氏的书更是高屋建瓴,但郭氏的书,循循善诱,像搭好了梯子的阁楼,一个踏步一个踏步往上走,读着不但不吃力,对于才疏学浅如我者,更易读懂读通。郭氏此书,好的不得了,更幸运的是,在某网站上,还捡了个便宜,很便宜的买到郭氏竖排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高教版,而且没有折痕、勒痕,虽然前面的藏家有“购书记”,但辗转多人之手,显然没有被翻读过,我撕开外封,爱不释手,真的有睡到老处女的幸运感。虽然这个譬喻不大雅观,但喜大普奔之中也顾不得行文的猥琐啦。
不知是否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国,但不容否认,青出于蓝。日本遍照金刚大师的《文镜秘府论》对中国古代的文学、音韵、音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有新的发现和不同于中国研究者的看法、发现和探索。可惜不能一窥全貌,在网上也只能买到中华书局的《文镜秘府论校笺》。附带说一句,鲁作家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民国诸作家打笔仗的时候,被人攻击是抄袭了日人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第六的小说部分,后来盐谷温亲自出来澄清,才算平息了这场纷争。呵呵,现在太多的人喜欢用“鲁迅”“鲁迅后”“鲁迅一”“鲁迅九”诸如此类的网名,这些人本意是批评现实,扬善警恶,毋庸置疑本意当然好。但我要善意的劝这些好人,通读一遍《鲁迅全集》,然后用“处世之常识”、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态方法分析和判断一下鲁迅先生。
在弄这些文学的时候,我发现了一本奇奇怪怪的书,《中国文学源流》。这个编者胡毓寰不但从未与闻,而且在别处也从没人提起过此人此书。在孔网上倒看到有台湾商务印书馆繁体竖排版本的书。但查找了一通,没有发现有新版印刷的,都是民国时期的老版书。按照常理,这类书不管作为参考书也好、资料书也罢,应该有新版印刷的。这就是我感到奇怪的地方。上次,温相提到《沁园春·雪》发表后的风波,我想,这个胡毓寰会不会也像易君左一样是一个被刻意屏蔽掉的民国知识人。上网查了一下胡毓寰,也是莫名所以。虽然此书此人不彰于后世,但我为了一探究竟,花小钱买了一本残破不全的破损书,以求探个体例大概。
我们知道,从令狐德棻开始,大朝代宜于治史,断代时宜于说文,每当断代离乱之际,也是各类文学思潮文学样式层出不穷的时候,断代时文学类别宜于埋葬,也易于发芽。上文提到,买了吕思勉的《隋唐五代史》,我同样又买了王仲荦的《隋唐五代史》,虽然有网友雅意提醒,但王仲荦的书我至少能读下去,不至于那么吃力。不是废谈吕思勉,实在是我学养欠缺,“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这个读书,也要童子功,特别是读文言文,像我半路出家读惯野书的,童子功不够,则终身害痨。
2021年12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