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人冷书冷屁股 ——说顾祖禹其人其书
顾祖禹是无锡人,其父入赘常熟谭家,所以是半个常熟人。其《读史方舆纪要》是积毕生三十年功力于一役,细磨研打的一部书。这是一本集军事地理历史于一身的著作。中华书局《前言》中也称“该书军事地理特色颇浓”。虽然中国文化人有为死人说好话的传统,所谓“厚古薄今”,但说老实话,此书我也只见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一书引用颇多,鲜见于其他学人或史书提及。要说有,也只是被梁启超刘继壮之类高端学者所推崇。这是一部冷门书无疑。
是书创作的初衷是痛恨明代的亡国,以致“着重于山川险易及古今战守成败之绩”,希翼后来带兵的人有所助益,光复河山。中国的学人,思维跳不脱大汉族主义的框框。把亡国之痛归结于地理历史因素,失之于偏颇。但孜孜矻矻三十年,成书卷帙浩繁,历遍境内山川城邑关隘重险的攻守历史、胜负盈亏之经验;以及州府司县的形貌和建置兴替沿革,经略之道,战守之宜,尽在一书。可谓用心良苦、用功勤勉。其心可歌,其功可颂!
第一册统摄历史,其后是直隶、云南等等分卷,凡一百三十卷附舆图要览四卷,总共十二册,文字详细,考证精熟,可谓下了苦功中的苦功。我除第一册认真看以后,其他的分卷只读了前言部分,惭愧,没有全读,愧对前人。反过来说,这也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书。非必要,读着是很烧脑的。读是书最大的感受,仿佛看到一个老学究,青灯黄卷之下,撑着胳膊肘认真一笔一划的誊写的镜头,认真而执着,可佩、可怜、可叹!民间学人的风骨,勤读苦写,可惜统治者连翻也不会翻一下。是统治者,要么擅于摘桃而坐龙庭;要么善于权谋机变而黄袍加身;很少有苦哈哈的南征北战从而鼎足而立的。
是书,我是当中国大历史来读的,或者换句话是浓缩版的中国历史来读的。单纯从行文上来判别,是书笔法老练,文气通畅,饱读史书,学养丰瞻。我在想,人来到人世间,有许多事值得去做,是什么动力驱策顾祖禹毕生致力于这样一部书,而终生不悔。我坐在电脑前冥想。希望能探寻前人的内心。如果说秉承家学庭训,以慰先祖,此说与情有源、与理可通;老辈人看重血脉伦理,以不负祖训为人生的信条,皓首穷经,令人感怀。前人之鉴,后人的楷模。其二就是对异族统治的痛恨,发愤而成是书。明清易代,作者应该见过或者与闻过很多杀戮,以一己之心血,以成是书,隐忍中希望对日后赶走异族有所助益。想法是好的,可是以后来者观之,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不过是城头变换大王旗,中国学人一厢情愿的好意,最后都埋葬在统治者的杀戮中。
写这样一部书,要搜罗很多资料,“正其讹、核其实、芟其蔓、振其纲”,融会贯通,然后才能成笔,对作者的博记强识有很高的要求。像我这样看书从来都是心猿意马、前看后忘记的主,只能写写小文章。写大部书,需要的是高才,能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类天资大器之人,这于学人而言也是一大挑战。无法想象,顾祖禹是怎么做到的。无论古今,致力于学术思想研究,终归是冷门行当。况且在封建时代,为文罹祸,家常便饭。常言道,屁股要坐十年冷,而顾祖禹一坐就是三十年,每想到此,一股恂恂古风扑面而来。古人云,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顾祖禹写这样一部与异族统治者相忤触的书,注定不可能发迹,人生的努力,并不一定都能有回报,顾祖禹身上,可见一斑。
挚友魏禧盛赞顾祖禹“沉敏有大略,宽厚朴挚,不求名于时”,对于同样坐惯冷板凳的我,感同身受,常言道,“身后名不及一杯酒”,或试问顾祖禹著书若为何,或曰:“此中乐,不足为外人道”。
2022年3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