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安澜:读《坚瓠集》小感(五)
《郑宪题诗》和《覆水不收》
上文说郑宪画题诗,他为第二幅画《朱买臣采樵读书》题的诗是:一担荆薪一束书,且行且读乐如何?担头自有经纶策,堪笑糟糠妾妇愚。苏秦背六国相印,朱买臣做大官,这算是读书人最扬眉吐气的高光时刻。《覆水不收》说“覆水难收”这则成语出典于太公。太公发妻马氏,嫌太公光读书不事产业,跟了野男人。及太公官运看涨,马氏才懊悔要破镜重圆,太公就泼水于地,羞辱马氏。文曰:《朱买臣传奇》泼水事借此。这就涉及到一个知识变现的问题。还有就是如何看待女人的问题。郑诗说“糟糠愚妇”,情绪中带有憎恨的味道。作为读书人“书山有路勤为径”,个中甘苦无法与他人言,所以对糟糠愚妇的埋怨和讥笑特别敏感。每一个读书人都有一颗脆弱的小心脏。
在不发达时,读书人对糟糠愚妇的恶行习状只能隐忍。等一旦发达,就要加倍报复,此也是人性之常情。可又有谁想过,这世界上旺夫的女人能有几个。是女人都虚荣,哪个不希望夫贵妻荣,翻翻历史,可助力男人大富大贵的女人,即时想到的,一个卓文君,一个“你侬我侬”赵孟頫的管道升。娶的好跟嫁的好一样,是幸运;落魄书生遭嫌弃,人情社会的势利,是常态。既然选择了读书,就要放平心态。所以郑诗“堪笑糟糠妾妇愚”,诗我不懂不加妄评,但“堪笑”两字,到底是缺了一重境界。
真正读书做学问,是一项苦差事。章子怡《武侠》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但人如果立志做学问,屁股要坐终身冷,终身没有“回响”,这是大概率的情况,百分之九九的人恐怕都熬不住。一门学问的研究,有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才会小有成果。而中国人多浮躁,为了扬眉吐气,为了光宗耀祖,信奉弯道超车,耍小聪明,都想以最少的投入,收最大的效益。再加上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时间多,读书人挤满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里,投身自然科学领域的人,极少之极少,所以也就少有建树。中国人所谓的“头悬梁、锥刺股”这样刻苦精神,固然可嘉,但用功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封建科举把人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读书人筐死在文山题海里面,读书的功利性、目的性非常强烈,为的就是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唐太宗说:“天下士子,皆入我縠”。这样的学习就是“洗脑”。沉浸在这样单一功能里学习知识的脑袋,就是死脑袋。唉,世事嚷嚷,皆为利往,不知不觉,我们都活成了有文化的愚夫。
读冯梦龙《情史》。当落魄书生溜进小姐的闺房成其好事之后,往往小姐督促他用功苦读,以便金榜题名,然后来提亲结秦晋之好。后来,书生果然金榜高中,从此以后,有情人过着童话般的生活。中国的文学,讲求圆满。实际在生活中,书生再怎么苦读,读不出头毕生落魄的不知凡几,这就是幸存者偏差,把一桩孤例,通过文学的手法,来描绘成通例。落魄书生把小姐睡了,为了缔结百年姻缘,落魄书生经过千难万难,最终都会以幸福收场。中国的的文学,叫人沉浸在鸡汤里不能自拔。也许,中国的现实太残酷,人们只有在文字里寻求一丝安慰和寄托。
社会的功利化,影响着读书人价值观的取向;读书人价值观的取向,反过来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方向。这是很可悲的。尝有某一社会精英问我,“你写文章真的没有钱吗”?以他社会精英的眼光看出去,似乎这样孜孜矻矻的写文章,没有劳酬,哪里来的动力呢。管斑窥豹,许多社会精英认为社会发展完全是靠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推动的。但他们忽略了,人世间还有两个鲜见的字,“信仰”!信仰在社会生活里常被利益和欲望所覆盖,但人类对灵魂的追求从未消失过。星火相传,奋飞不辍;人生百年,吾道不孤。
读书、学习、思考,我想原始的本意应该是探索社会和自然的本质,完善和丰富自己。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来拓展人类的文明空间和科技空间,为人类更好的生存提供养料。就像马斯克现在所做的那样。不是举国亿万人挤一根独木桥,拼了老命、用尽手段要挤进体制内,以捧金饭碗为荣。读书一旦负荷了功利性质,知识就变得狭窄化、单一化,不过是换了个马甲的四书五经,这样的知识是死知识。
大自然千变万化,知识包罗万象,不管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知识的多样性复杂性导致了知识彼此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知识的触类旁通,才会有“领悟”“颖悟”“会意”这样接近触类旁通的词语。而一个读书人能对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自如,头脑才能活跃、思维才会敏捷。相反,一个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知识,看似卷子上回答的头头是道,但这样的知识是死知识,头脑也只会越学越僵化,越老越僵化。知识就堕落成为了“教条主义”。知识只有在质疑更新中才会发展和完善,头脑中的思维也在不断的刷屏中变得敏锐和滑溜。知识讲求活学活用,生猛海鲜只有经历大火才能提炼最佳口感,知识亦是,只有经历火热的社会生活,知识才能成为真理。人可以被洗脑,但不可以僵化,不可以不与时俱进。某伟人不是早就告诫过:“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2023年7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