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全国范围的针对住宅小区、街道和企业的改名运动正在展开。 其动因源于中国和西方日益交恶,为了抵御西方文化,反对崇洋媚外,对一些疑似西方色彩的地区和企业名字,以行政命令方式,发文限期改正。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山西、浙江、四川、福建等多省已开展类似行动。西安市将在7月起施行《建筑物命名管理办法》。在西安市所辖的未央区,有19处地名需要清理整治,包括“塞纳公馆”、“保利拉菲公馆”、“紫薇苑欧洲世家”以及“英皇之都”小区等,这些小区被指名称“崇洋媚外”。 海南省民政厅最近也发布了一份包括84个“不规范地名”的清单, 维也纳酒店,凯撒豪庭、夏威夷海岸和维多利亚花园等都因为涉嫌崇洋媚外被要求改正。 一名海南省民政厅官员回应媒体询问“国家现在要文化自信嘛,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在中国的领土上叫这些洋地名合适不?这不是伤民族的感情吗?在外国干嘛不叫中国的地名啊。” 上一次中国的大规模改名运动实在1966年文革初期。一些带有封资修及西方色彩的地名被红卫兵改为带有革命意义的名字:比如北京的长安街改成了“东方红大街”,外国使馆集中的东交民巷改成了“反帝路”, 王府井大街改称“人民路”,东安市场改为东风市场。瑞蚨祥绸布庄改成了“立新绸布店”,四川饭店改成了“工农食堂”,北京协和医院改成了“反帝医院”,颐和园改成了“首都人民公园”。不仅地名,许多人都为自己改了个更革命的名字,如向东、卫彪、卫东,卫红,立新、志红、文革等等。重名轻实的中国人特别相信语言魔力,认为改名会改运,改名就是革命。改名风下,全国地名一片红。改名风产生了大量的重名同音地名和人名。对邮电、交通都造成了混乱。熟悉的城市不再熟悉。显然人们不能接受这些新名,很快,大部分旧名都复辟了。 历史表明大规模改名运动都是产生在疯狂时期。 今天的习总在当年的改名风中还是翩翩少年,看来大愚若智之人在灾难事件中总能领略到与众不同的解读。否则不会在在53年后依法炮制,作为推行自己鼓吹的文化自信的手段。文化自信理论源于他的前任胡锦涛提出的“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习近平加入了“文化自信”,形成了“四个自信”,作为习思想推出。 习近平认为文化自信是前三个自信的根本。实际上是胡扯。前三个自信,马克思理论和社会主义都是欧洲的舶来品,和中国文化无关。 文化自信的底气应该体现在社会习俗的自然而然中。关键是在起名时就因势利导,顺势自然。用行政命令大规模地改地名,恰恰暴露了文化的不自信。中国的传统居住文化是大杂院,筒子楼。正是为了追求西方的人文居住标准和时尚,许多新建小区以洋名命名,目的是西式人文居住标准作为标榜,以吸引买家。确实西方的生活质量更高,实力上存在差距。如果一个小区以向阳院、永红楼来命名,肯定买家大减。 一个大学同学,开了一家公司,起名叫瑞德莱特。问是什么意思。 说是RED LIGHT的音译。不然直接叫红光多土啊。同样的意思,换一种说法,包装一下,就会显得高大上。两次包装,曲线提升,出口转内销。这就是语言魔力。 和尚念经,念得都是梵文,如果念的是浅显的白话,就显得没有魔力了。咒语,比如阿弥唎哆毗迦兰帝,不懂什么意思,才有镇恶去邪的魔力,如果是白话,就是白开水了。 这里附近的一个街区,全都是以欧洲的城镇来命名街道,例如London Dr, Zurich Dr等等,也没人批评是崇欧反美。纽约的中国城,街道也都是中文命名。因为人家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而且推崇文化的多样性。 海南民政厅的官员说错了,外国还真有叫中国名的地方。维基上有一个link: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U.S._places_named_for_non-U.S._places,列出了美国叫外国地名的城镇。大约有几百个。涉及到70多个国家,包括叫中国名的六个城市。包括伊利诺伊州的Pekin,西弗吉尼亚的Shanghai。遗漏也不少,我知道德克萨斯州还有个镇叫Canton(广东)就没有在上面。其他国家也不少。以前在中国就看过一个电影,就叫德克萨斯的巴黎。这可都是城镇,街道名就更多了。难道自大的美国人这么没有文化自信? 习总推崇文化自信,第一刀应该砍向号称民族品牌的华为。华为在东莞松山湖投资100亿打造的新办公区全部模仿欧洲的牛津、温德米尔、卢森堡、布鲁日、弗里堡、勃艮第、维罗纳、巴黎、格拉纳达、博洛尼亚、海德尔堡、克伦诺夫十二个小镇。全部欧式建筑,连色彩和灯标都用模仿国家的国旗色。不仅在命名上,更是实质上的崇洋媚外。民族品牌崇洋媚外,太有幽默感了吧。 真正具有文化自信的人,对文化的多样性都是持容忍和推崇态度的。反之,以强迫命令搞整齐划一的,恰恰都是文化不自信的,以前的例子有慈禧太后,义和团,红卫兵和希特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