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有讚賞早慧的孩子的傳統,誰家孩子一歲認字,二歲做加減,三歲寫詩,四歲就開畫展等等,常常為人所津津樂道,不少家長們也爭先恐後地催着孩子學本事,一旦孩子在某件事情上領了先,哪怕是牙出得比別的孩子早,就很沾沾自喜。
我16歲上大學,也曾讓林媽驕傲過。其實我上小學並不早,6歲半,但是由於當時城鎮與農村的學校學制短,從小學到中學一共就9年半,所以我考進大學的時候只有16歲。當時班裡有城市來的孩子比我們大一歲或者兩歲,還有複習生們要大二至三歲,除了兩個15歲的,我們就算是最小的了,心裡還挺洋洋得意的。可是,到如今我畢業30年了,回想起來,我早上這兩年學,有好處嗎?竟然想不出來;有壞處嗎?好像有好幾條,如下:
壞處一:本來按計劃18歲的學生上的課,非讓16歲的人來學,腦子還沒發育好呢――這發育的事情差一天都不行,有的孩子頭一天還不會拿筆呢,第二天就畫了一大堆圓圈兒,結果我就學得比較糊塗,尤其是一門稱為“電磁場”的課,成為當年的噩夢,而且直到今天,我一看見“電磁”這倆字都撒腿就跑,怕那個麥克斯韋方程組再來糾纏,儘管現在再來看,也許就不那麼難了。
壞處二:從小學到中學,我的同學都是同齡人,我一直被選為班幹部,從班長到文藝委員什麼都幹過,可等到了大學,儘管我“多才多藝”的,還被同學給戴了一頂“才女”的虛帽子,可班上的事輪不上我管,因為我看上去很不成熟――班委會和團支部都讓長得老成的人給占滿了(只有二個跟我同歲的,可人家都長了1米8的大個子,咱也沒法比),我因此喪失了四年管理才能的鍛煉機會。
壞處三:畢業後,我在單位里也是年齡最小的一個――我們那一年分去了4個大學生,以後好幾年都沒進過人,這幾個人里數我最沒社會經驗,誰都拿我不當回事,好項目輪不上我,出頭露面的事都讓別人占了,還被人暗算了好幾回。直到後來我結了婚,組織了家庭,突然明白了很多事,才算翻了身。
壞處四:出國後,沒有咱中國的檔案那一說了,因為隱私的考慮,出生年月不寫在簡歷上,面談也閉口不提你多大年紀了,可是畢業年限是寫在上邊的,人家由這個推算你的年齡。30多歲的時候還不怕這麼推算,等到了40多就麻煩了,你這裡正年富力強呢,人家已經把你劃歸年近或者年過半百一類了。唯有拿退休金的時候會把你的真實年齡提出來卡你,可你的67歲已經相當於人家的69了,簡直兩頭吃虧。
你可能說這只是我的個案沒有說服力,可我們班還有倆年齡小的也走了不少彎路。
例一,是我以前提過的在航天系統當研究所所長的小M,也是16歲入大學。別看他現在躊躇滿志地說,前幾年他當總工的時候如何如何,當年上大學的時候他特別貪玩,尤其是參加了校排球隊,在操場上的時間絕對比在教室里的時間長,成績也就so
so,畢業後被分到一個小城市的農機廠,很不得志。據他說,等到了30歲,他才突然渴望好好讀書了,努了把勁兒考上了北航的研究生――幸虧咱中國只看考研成績,要是追究起本科的GPA來,小M就歇菜了。
在北航,小M刻苦讀書,成績優良,大概跟老師們關係也搞得不錯,畢業後一路奮發努力,算是成了材。提前上那兩年學,沒給他帶來什麼好處。
例二, 小Y比我們更小,入學時只有15歲。他比班裡任何一個人都愛玩,那時候沒什麼電子遊戲之類的東西,貪玩的男生一般都在大操場上混。你什麼時候看,小Y都在那裡練投籃,課不去上,作業更不做,考試不及格。這樣的人怎麼考上的大學?據說是他哥哥管着他,什麼時間幹什麼都安排好了,直到高考。等上了大學,他哥哥鞭長莫及,他這裡也就隨心所欲了。後來小Y留了級,依然故我,傳說他以前考試及格的課,再考還不及格了,後來終於被學校勸退,跟同學們失去了聯繫。
上個月我們班在母校聚會,不知道從哪裡把他挖出來了。大家都關心他離校後這些年是怎麼過的,他說後來他考了個電大,進一家工廠當了技術員,過得還行。他提前三年上了大學,算是個失敗的例子。
在北美提前上學會怎麼樣呢?學校一般不允許提前上,除非你考試能過關,多數家長乾脆不讓孩子去考,理由是即使是孩子功課能跟上,心理不成熟,跟其他孩子呆在一起沒有歸屬感,孩子容易感到孤獨,這些都對成長不利。我有一個間接的熟人不信這個邪,費勁扒拉地讓孩子考過了試,提前一年讓孩子上了小學。結果,孩子在課堂上坐不住,經常站起來到處走,放學回家經常帶着老師寫給家長的便條:今天曼麗上英語課站在窗戶邊發呆了/曼麗上數學課坐在地上玩玩具了…
…。曼麗的媽媽現在很後悔讓孩子提前上學――此為例三。
有一位加拿大的記者兼作家名為Malcolm Gladwell,他在2008年寫了一本暢銷書叫”Outliers”,意為出類拔萃的人,書中提到了加拿大的冰球運動員。冰球算是加拿大的國球,很多男孩從剛學會走路就開始打冰球。Malcolm
Gladwell統計了那些進入著名球隊的運動員,居然大多為一至三月出生,而十一,十二月出生的則很少,皆因為冰球運動員的年齡組從一月一日劃分。不要說一年,幾個月的時間都有這麼大的優勢。
CBS有一個熱播的電視劇叫” The Big Bang Theory” (國內翻譯成“生活大爆炸”),講的是幾個加州理工的科學家的事。主角之一謝爾頓(Sheldon)是個理論物理學家,智商187,11歲上大學,14歲得到第一個PhD。他跟鄰居一位想當演員的女孩聊天提到他15歲時去過德國,女孩問是否在那裡study
abroad(在海外學習),謝爾頓回答:No.
Visiting professor. (不。訪問教授。) 可這樣的一位物理人才,日常生活卻笨拙不堪,充滿笑料:
因此,我想跟當今的媽媽們建議:不要輕易讓你的孩子早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