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觉体不迁假名有异。凡圣既等众生何不觉知。若言不迷教中云何说有迷悟。答。只为因本觉真心而起不觉。因不觉故成始觉。如因地而倒因方故迷。又因地而起因方故悟。则觉时虽悟悟处常空。不觉似迷迷时本寂。是以迷悟一际情想自分。为有虚妄之心。还施虚妄之药。
祖师偈云。如来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故知己眼若开真明自发。所治之迷悟见病既亡。能治之权实法药自废。夫悟此法者。非假他智与异术也。或直见者。如开藏取宝。剖蚌得珠。光发襟怀。影含法界。 《宗镜录》卷第六
意空偈: 觉体无相亦无名, 异名种种法之行。 凡圣观照有迷悟, 情想有无见其因。 觉时虽悟悟处空, 有眼无心是真明。 开藏取宝珠光照, 法界寂然不思寻。
峨嵋出世解 境与心
田园山水诗人隐者孟浩然(689-740),喜游佛寺禅居,并常颂于诗:
义公习禅寂, 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 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 应知不染心。
《题大愚寺义公禅房》
诗中之境,极具镜头感,从秀峰峡谷的远景,拉近至庭前夕辉和雨线交互的空翠,妙趣天然。 这自然之境,也可引申为“习禅寂”的人生修炼之境。
深壑秀峰,婀娜多姿,乱花迷眼,若心迷则根本智蔽,“因地而倒,因方故迷”;阴庭空翠,断绝尘想,一片宁静,若心悟则根本智开,“因地而起,因方故悟”,“是以迷悟一际情想自分”(《宗镜录》见上),即一切皆因情想有无。
禅寂/禅定不是枯坐,那是假传万卷书。禅定是“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坛经-坐禅品》)
离相即六根远离外界的一切境界,没有攀缘心,此不染一切尘劳的“莲花净”就是外离相。而那“不染心”就是内不乱,心中无妄想,在一念心性上契入佛知见,清净心自然现前。
自性本自清净。禅者契悟了本具的觉性,知自性清净这一念心,“则觉时虽悟悟处常空,不觉仍迷迷时本寂”(《宗镜录》见上)。因为自性不生不灭,心本无生因境有,如来之法只为治病。因此,离外境,心不乱,就是如法“依空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