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行者,探索于幽谷野径,跋涉过荒原阔地,风尘仆仆,赶在天色黯淡之前,投宿山中客栈。尚未洗去满脸尘土,抬头一望,那黛青色的山峦,巍然耸立眼前。天际处,乌云和夕阳的缝隙里,一道天光直泄而下。行者顿时心中一凛:只见客栈木桌,意趣古朴;荫郁山林,满含温馨;远方神秘的天光,更使周围的世界肃穆而空灵,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 “面对青山真好。”他想。 青山,就是人的禅悟。行者的一生,无非一具皮囊,一个行囊。如果不曾面对青山,不曾有过禅悟,走得再高,也不是顶峰;玩得再帅,也不过人面桃花与春风;行得再远,也算不上智者。 禅宗公案里,有僧问古禅师:“如何是曹溪一滴水?”答云:“是曹溪一滴水。”这回答好不费解!其实,你未能尝过曹溪一滴水,当然不知何为曹溪一滴水。只有你亲近了禅,见到曹溪(即禅宗祖庭广东韶关南华寺,面临北江支流曹溪,世间多以“曹溪”称之)面目,才能识得“一滴水”。 青山依旧在,是禅之心,如如不动之心,本来无一物之心,永在那里。 中国的才子文士,多有禅修。最牛的是苏东坡,“到得原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平实超然。最透彻的是李叔同,吟过“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决然出家。最有意境的则是写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杨慎,笑谈古今。 他们识得青山,惯看秋月春风。诗与灵,都达到了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