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法語 又先德雲。未念之時念則未生。未生則是不有。不有之法亦無自相。現在之念從緣而生。念若自有不應待緣。待緣生故即無自體。故知心無自性。緣起即空。如欲斷其流但塞其源。欲免其生但斷其根。不用多功最為省要。
若能觀心。知心無起。即得隨順入真如門。當知所有皆是虛妄心念而生。心有即有。心無即無。有無從心。彌須自覺。勿不自覺為心自欺。既知心誑更勿留心。好惡是非一時都放。則心無住處。心無住處則無有心。既無有心亦無無心。有無總無身心俱盡。身心盡故泯齊萬境。萬境無相合本一冥。冥然玄照照無不寂。以寂為體體無不虛。虛寂無窮通同法界。法界緣起無不自然。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又法無定相。真妄由心。起盡同原。更無別旨。 (《宗鏡錄》卷第五 )
意空偈: 心念無生法無相, 念起即知心逐妄。 但能隨流識得性, 源頭無功自寬敞。 心無住處入真如, 好惡是非一時放。 身心俱盡泯萬境, 冥然玄照妙寂光。 虛寂無窮通法界, 有無從心入道場。
峨嵋出世解:
本住 唐代僧人寒山詩云:"我家本住在寒山,石岩棲息離煩緣。泯時萬象無痕跡,舒處周流遍大千。光影騰輝照心地,無有一法當現前。方知摩尼珠一顆,解用無方處處圓。"
寒山找尋"本住"之家,何嘗不是"十年歸不得,忘卻來時道"(注1)的一番脫胎換骨!對寒山來說,了生死易,無非"死將餵青蠅,吊不勞白鶴"(注2),而"離煩緣"難。煩緣即念,由虛妄心念而生,故心有即有,心無即無。離煩緣須知"本覺之心,不藉妄緣",如此心念無生法無相,契入佛知見。
寒山心地輝照之時,風吟松唱,何等自在!身心俱盡故,泯萬象無跡。法界緣起故,周流遍大千。
《楞嚴經》云:"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因根塵同源,塵能引根。真與非真,真覺本明。分別真妄,亦是妄相。不取真與非真,亦無見與非見,此際唯一真心朗耀。一法不生,因萬境無相; 解用無方,因寂而全照。
禪者之"本住",乃是隨緣不住:"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注3)"亦是不住隨緣:"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注4)""於無了知"和"不起妄念",就是自淨其意。念由心而淨,"淨心在妄中"(注5)。由此可知,真妄由心,妄心無體即真; 起盡同原,凡聖無別同一心。如此觀心,可得明心奧旨,知"本住"的真義。
注1 ,2,出自《寒山詩》 注3,4,出自《楞嚴經》 注5,出自六祖《壇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