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覺體不遷假名有異。凡聖既等眾生何不覺知。若言不迷教中云何說有迷悟。答。只為因本覺真心而起不覺。因不覺故成始覺。如因地而倒因方故迷。又因地而起因方故悟。則覺時雖悟悟處常空。不覺似迷迷時本寂。是以迷悟一際情想自分。為有虛妄之心。還施虛妄之藥。
祖師偈雲。如來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故知己眼若開真明自發。所治之迷悟見病既亡。能治之權實法藥自廢。夫悟此法者。非假他智與異術也。或直見者。如開藏取寶。剖蚌得珠。光發襟懷。影含法界。 《宗鏡錄》卷第六
意空偈: 覺體無相亦無名, 異名種種法之行。 凡聖觀照有迷悟, 情想有無見其因。 覺時雖悟悟處空, 有眼無心是真明。 開藏取寶珠光照, 法界寂然不思尋。
峨嵋出世解 境與心
田園山水詩人隱者孟浩然(689-740),喜游佛寺禪居,並常頌於詩:
義公習禪寂, 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 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 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淨, 應知不染心。
《題大愚寺義公禪房》
詩中之境,極具鏡頭感,從秀峰峽谷的遠景,拉近至庭前夕輝和雨線交互的空翠,妙趣天然。 這自然之境,也可引申為“習禪寂”的人生修煉之境。
深壑秀峰,婀娜多姿,亂花迷眼,若心迷則根本智蔽,“因地而倒,因方故迷”;陰庭空翠,斷絕塵想,一片寧靜,若心悟則根本智開,“因地而起,因方故悟”,“是以迷悟一際情想自分”(《宗鏡錄》見上),即一切皆因情想有無。
禪寂/禪定不是枯坐,那是假傳萬卷書。禪定是“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壇經-坐禪品》)
離相即六根遠離外界的一切境界,沒有攀緣心,此不染一切塵勞的“蓮花淨”就是外離相。而那“不染心”就是內不亂,心中無妄想,在一念心性上契入佛知見,清淨心自然現前。
自性本自清淨。禪者契悟了本具的覺性,知自性清淨這一念心,“則覺時雖悟悟處常空,不覺仍迷迷時本寂”(《宗鏡錄》見上)。因為自性不生不滅,心本無生因境有,如來之法只為治病。因此,離外境,心不亂,就是如法“依空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