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部小说的棉花絮 –名子 写得好的小说,发表不成问题。要不然,自己登在网上也可以! 昨下午花了三个小时读iBook下载的一部免费小说:Huffman的《Throwaway》。按结语说法:简单的“一个妓女与一个警察”的故事。女主角Jessie和男主角Gabe最后结婚生女,收养十五个弃儿,组成了一个超级家庭——故事的主题因而也十分明显:对于离婚也好,不负责的做爱也好,性交易也好等等社会问题,如何给出答案? 正好《Throwaway》与我手头的一部小说《果雨》有点想象之处。我也在找答案,看看你能不能帮助。《果雨》第一章的现实是这样安排的: *** 初识果雨时,她才十七岁,离十八岁成人还差一个多月。 果雨不知道有个法国作家叫雨果,想和她开个文学玩笑都难;其实雨果只是翻译上的巧合,与果雨屁的关系都没有。 果雨曾有个快乐家庭,一个小她十二岁的妹妹。可父母在妹妹断奶后不久离婚,这个家散了。果雨算是判给母亲,前两年跟着母亲去了北京。母亲是又嫁人,让果雨多了个二十六岁的哥哥。妹妹留给了父亲,呆在老家县城里。父亲似乎有个同居的女人,但没再生孩子;这个女人看上去比果雨大不了几岁。 不管果雨回到老家,还是跟上北京,她都觉得自己多余;每个地方都有个三口之家,过着平常日子。比如,北京的哥哥要找对象,老家的妹妹要上小学等等。这一切好像都和果雨没有关系。 父母离婚那年果雨就开始逃学,跟母亲去了北京干脆不再踏进校门。高中没有读完的果雨,在北京的新家熬了一年多,帮着伺候身体不太好的母亲。直到两个月前,果雨回到老家告诉父亲说她要独立生活,于是父亲偷偷给了她几千块钱,让她外出打工;果雨跟着一个老家的乡亲来到了南京城,开始了学习妓女的生涯。 2011年国庆节,果雨说要给自己放一个月长假,她累了。 十月一号那天,她要乘车回老家。长途车给堵在半路上,她没再遇见好心人,等快到半夜,长途车才到苏北的淮安——果雨介绍她的老家时,说是周恩来的故乡。 十月三号的晚上,果雨在电话里说,她正在给上一年级的妹妹补课或者想教给妹妹一些她学过的东西。 电话里还可以听见小妹妹的吵闹声。 …… *** 另一部小说叫《一个长得像我女儿的女人》——描写一个不能生育,但具有女性魅力的全能性女人,一种现代感的混淆: *** 故事第一人称是个IT业工作狂,有点神经质,但他要自己面对很多挑战,即使是乔布斯死了以后。比如是还是还能当一名艺术家?最终,他证明了:是的,可以!就象海明威笔下的战士或者艺术家作品和死亡之间的关系一般;生死,爱恨,穷富就这么几个题目,艺术家或作家把它们极端化,他也这么模仿着做了。可以想象一下,如最近Woody Allen自编自导的新电影《情迷巴黎——Midnight in Paris》里再现的那种混淆,把爱的边缘与艺术(文学)的边缘模糊了。 他似乎还有个挑战,是不是可以当个政治家?他又在慢慢给自己证明—— “又何必证明自己呢?”他这样说: “人应该能感觉出来那些适合自己的事情,不放弃!但是不是还有些应该放弃的东西,那些需要自制力的放弃,那些也许很生物性的与成瘾相关的依赖,比如烟和甜食等。放弃与坚持才是!只是坚持不放弃,不行!……” 故事关系他在中国当个带“长”的官;他考虑到如果九号的班机飞上海,到达国内已是十号傍晚,不能参加任何双十节的庆祝活动(国内除了武汉,其它城市不会有太多的庆祝活动)。他不指望能亲临其境;不管是台湾还是南京,当初设计好的他与这位神秘女人见面场景(虚构的也好),想好好庆祝一下双十节,似乎有太多的理由。这个女人让他联想到自己的女儿。双十,也是他大女儿的生日;给她起的中文名中的“萌”字,就是纪念这个日子。100周年也不那么遥远了,尽管那个时代出生的人大都不在人世。他不敢相信连女儿都20大几了。如果不是因为她还一个人(没有男朋友),他也许不会太在意没能和她在美国过生日。她母亲50虚岁的时候,他没能在太太身边——想想内疚。但曾经计划和另个女人在1912的见面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是搞错了约会日子。其实,她不认为双十是真正的民国开国纪念日,那只是武昌起义的日子,孙中山当时还在美国,他自己也把民国开国的日子算定在1912年的元月一日,所以真正的历史是围绕这个年代展开的。李箐写的孙中山传记《天下为公》的封页上有胡锦涛为先生题的字;胡书记还亲自布置了庆祝双十100周年的时间与地点等等,似乎关系很重大很重大。1912的活动取消了,不在南京举行了(刺杀也就放弃了)。象南京是个悲情城市一样,辛亥革命总有些惨烈,是段悲情的历史。他想想,还是什么都不能说。他只能比较西安大唐文化与南京秦淮文化。 …… *** 更正一下:2011年11月11日11时11分11秒这一刻,我在中国杭州,而不在美国的圣地亚哥。-M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