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谁赢了?
读了《通往奴役之路》和《自由宪章》,非常喜欢作者哈耶克。想了解他的思想历程。于是又找了《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和阿兰·艾伯斯坦的《哈耶克传》来读,这篇札记是根据两本书整理而成。凯恩斯和哈耶克代表了当今经济理论的两大派别,凯恩斯主张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给和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和公债,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刺激投资,扩大就业。哈耶克认为政府干预只会损害市场正常运行。以大规模公共开支来解决失业问题,不但会带来不可控制的通货膨胀问题,而且会带来政治暴政。通货膨胀造成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资产价格暴涨,最终导致更大规模的失业和经济恶性循环。市场有自动调整功能,可以自动恢复。政府干预只会延长经济危机。经济最有效运作的关键是让货币保持中立。美国记者尼古拉斯·韦普肖特在《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一书中,系统梳理了凯哈在经济理论上的较量。作者显然在情感上更倾向于凯恩斯,对凯恩斯褒扬较多,对哈耶克则有一些贬损。该书的优点是行文有趣,将枯燥的经济学理论也解释得明白生动。凯哈的首轮交锋始于1931年两人的一次笔战。哈耶克在《经济学刊》上发表了对凯恩斯的《货币论》的书评,而凯发文回击。说实话,这场大战并没有涉及两人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哈耶克的批评虽然猛烈,但大部分聚焦于批评凯恩斯书中的概念混乱,术语不当,晦涩难懂上。而凯恩斯的回击则避实就虚地攻击哈耶克的《价格与生产》一书,并让弟子对哈耶克讥讽挖苦,极尽人身攻击。像极了今天的网上大战,旁观者看的很热闹,但并不真正清楚双方在吵什么。两人的第二次交锋则是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哈耶克的奥地利学派攻击并挑战。凯恩斯此书大获成功,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对世界各国政府经济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哈耶克当时正在忙于写作,没有应战。也许他认为对凯恩斯的最有力回答是他正在准备的一套完整理论,因为凯恩斯提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崭新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如果不作系统性的批评,就如同鸡同鸭讲。他余生都为这次错过机会感到懊悔。如果他当时反击,他兴许会把凯恩斯革命掐灭在萌芽状态。哈耶克说:“我迄今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感觉,我推托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职责。”凯哈的理论虽然针锋相对,两人后来却保持很好的私交。二战时,他们一起在剑桥大学的屋顶上值更守夜,扑灭敌机空袭扔下的燃烧弹。凯哈之间的真正较量,并不是二人的直接交锋,而是他们理论的应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得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得以普遍实行,似乎是凯恩斯赢了哈耶克。哈耶克在经济学圈受到冷遇。他埋头写作《通往奴役之路》,发表之后备受欢迎。而1970年代世界经济陷入滞胀困境,验证了哈耶克批评的凯恩斯主义的后果,哈耶克理论重新受到推崇,被英国的撒切尔和美国的里根奉行。1974年哈耶克得到诺贝尔经济奖。但是,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具有亲政府的倾向,占了天然的政府优势,每到经济危机,总会卷土重来。比如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和现在的拜登政府都祭起凯恩斯主义大旗,以政府大规模投资,超发货币的方式来振兴经济。与凯恩斯的乐观主义不同,哈耶克持悲观主义:人只能服从自然规律,试图改变自然规律的做法,都必定会招来灾难性后果。凯恩斯理论天然被政府喜爱,因为经济危机中,任何政府(特别是民选的政府)都希望表现主动和积极,增大投资,干预经济,而不喜欢被动和消极的哈耶克主义。凯恩斯主义者里有不少人是苏联间谍,包括罗斯福总统的经济顾问劳克林·柯里(居里)。市场经济的问题产生于货币体系的供需均衡被破坏。政府的利率调控导致生产活动不取决于实际的需求和储蓄,而取决于货币政策。政府管理者不是所有者,与生产活动没有利害相关,倾向作出危害市场的决策。美联储不可能精确判断自然利率,必然会把市场利率设定在不恰当的水平。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差额造成了商业周期里的繁荣和萧条。哈耶克相信,只要能维持真正的自然利率,货币就能变为中性。人很难发现,甚至根本不可能发现经济运行的规律,错误经济政策的尝试,就像剃头匠做外科手术,很可能弊大于利。我觉得哈耶克最杰出的贡献不是他的经济学理论,而是他的一整套丝丝入扣的思想系统。和历史上其他思想大师一样,哈耶克的知识跨越许多学科: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政治、社会和生物学。哈耶克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类不能准确预先规划政治秩序,人类理性的进步产生于试错。每个人的知识都是分立的(完备的知识不可能由一个人得到)。人类社会的秩序是自发生成的,是千万人互相竞争、互相作用的结果,就像生物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政治经济文明社会也同样是自发,竞争,淘汰,进化的过程。每个个体为自己的利益,通过竞争和合作,生成自发秩序,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利用了每个人的分立知识。自发秩序是个体基于自决权形成的群体智能的结果。知识分立使经济的集中控制不可能。利用分立知识的最好手段是价格和交换市场。哈耶克的个人本位、古典自由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和极权主义的批判、民主和法制等一整套理论都是建立在他的知识分立、自发秩序、自由竞争、市场交换和选择进化理论上。个人主义构成了西方文明最重要的核心。西方文明不同于且优于其他文明的地方,是它突出强调每个个体的重要性。民主制度和经济自由都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只有在个人被认为有价值,值得尊重的地方,民主制度和经济自由才能找到活动空间。只有在竞争性市场社会中,个人自由才能得以维系。自由通过私人之分散化控制,防范危及个人自由的权力集中。个人主义最重要的制度屏障就是法治。以法治为本的政治秩序,具有最高的生产效率。消费者选购商品之自由,选择职业和就业地点的自由,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能够自由地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心甘情愿地为了遵循道德规则而牺牲个人利益,个人才能生存下去。”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谈论个人的道德和伦理。自由不是实现某个高尚目标的工具,它本身就是最高尚的政治目标。集中控制全部经济活动,在现代复杂环境下是无法理性实现的。社会主义取缔私有财产和市场竞争,其价格不可能反映供需关系,所以不能做出有效率的经济决策。价格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私有产权、契约、利润、交换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哈耶克批判社会主义的主要论证是自由,而不是经济效率。社会主义带来的是极权主义。圣西门等社会主义者都相信,只有通过强大的独裁政府,他们的理念才能实现。 “没有经济自由,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根本就不会存在。” 全权社会主义将会带来政治、道德和经济上的奴役。主张用计划经济取代自由市场的人,不管用心多么良苦,都等于踏上了一条通往暴政的道路。经济规划者无法了解他人的意志,一旦市场运作受阻,规划者就要扩大控制范围,最终会采取专制。哈耶克认为纳粹和社会主义基本上没多大差别。人们普遍认为极左极右是对立的两极,但这是一个误解,因为两者都以全面的国家规划取代了市场力量,侵犯了个人自由。人生而不同,自由社会必然导致物质不平等的多样化社会。所有人都应当视为具有同等的价值,在法律下享受平等的待遇,但哈耶克认为,政府想叫人人平等,或是为所有人提供相同资源叫他们平等,这太荒谬了。人和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维护进步与繁荣的基本要素。“我们所期待的经济快速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正是不平等的结果,没有不平等,经济快速进步是不可能实现的。”哈耶克认为,对法律、产权、交换、契约和传统道德构成的西方自由秩序所受到的最大挑战,来自左翼。《通往奴役之路》在美国的出版开始困难重重。一本论述自由的书在自由之乡的美国被知识界阻挠,说明美国当时知识界的左翼氛围和对异己观念的排斥。芝加哥大学的赫尔曼·芬纳写了一本《通往反动之路》,声称哈耶克的著作是“数十年来民主国家里出现的对民主制度最险恶的攻击”。哈耶克得到诺贝尔奖以后,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但没有一个世界名校授予他荣誉学位。被认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中国人杨小凯教授说:他读了哈耶克的著作后,有一种强烈的相见恨晚、非常欣赏的感觉。他相信,大多数人读了哈耶克的书,对世界的看法会产生深入骨髓的变化。夫子此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哈耶克是西方甚至世界学术理论界的一个异数,非常难能可贵。我也在自己的文中提过。
王岐山推荐的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没听说过他对哈耶克感兴趣。
王公公前些年向我党大员推荐过这些著作啊。我当时就知他不是要开明,而是警告我党大员,齐齐更综合的维护其人上人的地位。他们当然能读进去,能读懂啦。当然不是你的懂法。你能正话反听,王公公也能。
上回写了两句,意尤未尽。我觉得老哈的书名应翻译成<<通往被奴役之路>>为更准确些。他的这本书主要是想起一个警示作用。中国则一直都是处在一个"人民"被奴役的状态,所以中国面临的问题从来不是一个"通往"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离开"的问题。但某人如果想写一本<<离开被奴役之路>>,估计也只能大谈革命了。
你以为他们能读进去?即使能读进去,能读懂吗?
秦制也好,儒家也好,中国文化中从来就没有个人自由的概念。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淘汰出局却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习王也好,胡赵也好,他们的作用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应该说是很有限的。
我也推崇哈耶克,看到你的文章很高兴。但中国的文化中包含了极度的非理性,讲述哈耶克的思想对绝大多数今天的中国人而言完全是对牛弹琴。
对于中学(秦制,或马列,或兼)为体的人群来说,多一个人如王公公读哈耶克,不自由(专制和极权)多一份保证和保障。
博主的立论只有对良心/人性还残存一点的人士,如赵紫阳,胡耀邦,蒋经国等等也许还成立。对于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薄熙来,习近平,金正恩,波尔布特,王公公等人,则有相反的效果。
这是秦制的威力,马列体制的威力,马列秦制的威力。并反映在党的教育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