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议题,先开个头,以后大家慢慢讨论,欢迎网友拍砖。中国古往今来有一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意即漂亮女子不需要太多读书用功,找个好丈夫,相夫教子即可。如果没有太漂亮的容貌也罢,只要心灵美,仍然可以遇到很好的才貌双全男子,嫁完就行,不愁吃穿用。如此这般,书都不必念,更何须攻博士呢!不过中国人的观点在西方不一定适用,因为西人讲求个性,追求独立。钱也分开各是各的。
哲(理)学博士(PhD)是什么,有人调侃即“进行性头伤”(progressive head damage)。因此,八卦的观点,漂亮的人不要读PhD,绝对的不读。举个例,常春藤(哈佛)里最优秀的毕业生,不少人选择去华尔街当精算师,本科毕业立即可以拿到差不多廿万多,而不是去读博士。
却说,那天开学术大会的聚会,忽然瞧见一幅美丽的面孔也夹在老中青三结合的人群中爬梯聊天。既然钱不好拿又还辛苦,不由让心生疑问,具有如此出类拔萃的面孔的人,为什么还要来读PhD?
她说博士是知识的最高境界,没有比它更高的学位了。让我想起中国人屈解博士后,认为它是一种高于博士的学位。对于这样的洋为中用,不禁令人忍俊不禁,以至于捧腹大笑。
回头说说美丽姑娘的故事,姑娘是白阿妞,但不一定很牛,却是温文儒雅,斯文宁静。她的外表属于清秀那种,白色娇嫩的皮肤,似乎经不起严冬酷暑,不过美国的气候老天多有照顾,热的地方干爽不潮湿,夜晚不至于太难受。冷的地方也是超级的动人,但是同样的不冻手。当然没有车库,没有暖气还是难忍的。
这位姑娘名叫THEA,名字比较少见。她不仅相貌好,学业也好。已经拿到了PHARMD可以直接到药房挣钱了。可惜放着好的职业(当然,天外有天,MD可能还有好些,至少钱袋饱满一些吧)。
她现在上PhD已经到第四年。我这个人痛快,单刀直入问道:为什么要读PhD呢?她说说来话长,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几年前上细胞生物学时,发现某些化学物质制成的抑制剂可以降低人体生理活性。她立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是一种朝气蓬勃的人,喜欢刨根问底。于是与上课的教授ANDREA DOW(化名)一起探讨,寻找切入点,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肺泡细胞受到雾霾等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刺激后,怎么修复损伤的?是什么基因调节和控制的?
原来她的名字翻译过来,中文是“铁”的意思,顾名思义,钢铁长城,坚强不屈。她的确不怕困难,岂止困难,科学的道路中有荆棘,有暗礁,有恶浪,还有人为的陷阱,还有恶语中伤等等。她的科研素质和钻研精神可嘉,一次为了得到需要的结果,已经凌晨3点了,她还没有把WESTERN BLOT(西印迹测蛋白质)做完,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不回家了,卷上大衣看书熬通宵。当东方出现鱼肚白时她才略感困倦。由于实验结果很好,心情的愉悦早已超过饥寒交迫带来的疲劳。
倒霉的实验生物学家就是如此,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经过几何级数的反复,才会得到一次成功。可是下一次成功又不知在何年?为了期盼那遥遥无期的胜利而熬过了许多不眠之夜,比起苏冠兰(文学作品第二次握手里的主人公)坐在沙发上通宵达旦,夜不能寐,遥忆他的初恋情人还要辛苦。
她不仅坚毅执着,还有IRISH爱尔兰的谦卑血统,对人彬彬有礼,诲人不倦。一大群男男女女都围着她聊天。看来科学家也是喜欢美女的。一般而言,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是门庭若市,大家都喜欢捞个面熟。此时此刻,我看到了美女与老教授等价。尤其惹得少男们催之若雾。
难怪呀,小妞是白净的瓜子脸,外加典型的金发(BLONDE HAIR),蓝色的眼睛,像蓝色多瑙河的水波恬静而深邃。很含蓄,又有内涵。真正的十里挑一的美女,在科学界那就是百里甚至千里挑一了。个子高挑身材匀称,标准体重。在目前美国营养过剩的今天,更是少见多怪了。她穿戴也不俗,上身淡蓝色的水兵上衣,下面是美丽多姿的裙子,翘着边的那种。真正具有吸引力。我注意到有个小伙子和她聊上以后,基本上就木有离开她。也许少男的情窦初开了吧。学术界可能不少人也是一见钟情,皆因女科学家少,而美女科学家更是希奇。
美国人有些最聪明的人读名牌大学,人家确实是搞科研的料,为炸药而奋斗。大部分凡夫俗子只是混个牌子找个工作了事,至少不比开大客车难,也不比开大卡车累。读博士是按步就班的路子,但很多人读罢只能在实验室当博士后或高级博士后(研究教授之类)。当然本事和运气不错的话,可以弄个教授当当。这样至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不仅研究方向随你挑,而且除了上课以外,“老子明天不上班”,或想几点上班就几点。
可惜现在而今眼目下经费不好拿,名牌大学的教授不少人拿不到基金,只好卷起被子走人(即失业)。上又上不了,下又下不来,很不好整。其实拿钱的本事和科研的能力不一定成正比。当年(90年代)那位真正想把GFP(萤光蛋白)做成诊断或标记物的开路先锋,却因拿不到NSF或NIH的钱,只好忍痛割爱,把诺贝尔奖成果拱手让人,自己却呆在修车行里当运输员。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放着医生律师不当,大好的公司不开,哪根神经犯了傻偏要搞科研?不是脑子进了水才怪。为了证明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一般的世界极难题,我对搞科学的熟人进行了逐个盘问(哈哈,我的脑子是不是有水呀?)。刨根问底,思虑再三,但是仍然找不到好的答案。
我以为,一般人选择科学为职业是谬种流传,是跟着家人走,跟着感觉走。再就是读了报告文学,比如陈景润的动人故事就是让我等傻呼呼的闷罐们,走上科学的不归路的重要原因。不过文革初过,万物更新。我等中毒是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选择,也是没辙,权宜之计。
不少科学家仅是孔乙己一样的书虫而已。迷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他们不爱动手,在实验学科届属于半残废,吃亏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