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家庭老师的成就感和学生的自豪感常常体现在一年一度的学生音乐晚会上。我讲的是去年参与儿子钢琴老师年终音乐例行汇报晚会,在那种宁静的夜晚里,肃穆地坐在教堂里与不到40人的家属观众们欣赏音乐,不断的例行地鼓掌(这个不能敷衍了事,否则气氛就大打折扣)。
严格的说来,包括3-5岁学前班在内的孩童们的演奏,有几个真的值得那雷鸣般的掌声?我的任务艰巨,除了听音乐,鼓掌,还要写博文。鼓掌的重要性是出工还要出力的必要性。在国内劳动时已经有过一段深深的体验。我在母亲鼓励下除了农忙假下乡支农,周末也要下到生产队去参加插秧,施肥,收割等活计。吃得半饱,经常累得头昏眼花,腰酸背痛。本文是杂谈,对音乐的造诣不高,希望专家们指正,吾将虚心学习。
走在思绪万千的蔷薇里,忽然听到一股格调清新的音乐,如春雨轻柔的抚摩大地,又像鹅绒般的柔美,不对,感觉到丝绸般的润软欲坠。有时小人物也能掀起大浪,黑人小孩尼古拉的鼓就打得像模像样。他毕竟是高三学生,成熟稳健,姜还是老的辣嘛!
演出逐渐进入佳境,高手在后面呐。每次演出,还数DAVID教授的儿子水平高,因为他已经是大学生(不过不是音乐专业),他作的曲子不仅有味道,也有深度。大抵讲的是一个乡村小孩进深山采访,山林隐逸,风光旖旎,他吸收了当地土著民族的文化。加上自然风景的衬托出的韵味,让人留连忘返。比起11岁儿子那种重规叠矩的演奏确实高明了不少,不过参加演出,儿子还是能从别人那里学习一些东西。
儿子们弹奏的是西洋音乐,怪我不听话,脑海里却不时浮现出中华河山的景色,不知咋的,那些传统中国乐曲也袅袅炊烟,潺潺流溪云扰不断。倒数第二个节目是风琴,多年不听了,少年时走在乡间田园的往事历历在目。我那时心血来潮也会弹一会儿风琴,那些文革时的老歌历历在目,-记得最好的是<<东海扬波红日升>>。 不过现在是抒情风味的西方音乐来袭,洁心爽智。
接下来是CHRISTMAS PASTORAL,端的带来古色古香气息,我与同班挽起手来,似乎回到了70年代火红的岁月。那时钢琴少(没见过),风琴还是弹过。尽管没有经过正式庭教,乱来一气,开幕前还以钢琴为风琴弹起了<<红星照我去战斗>>。一点业余水平也源于教师家属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早晚溜到琴房过一把瘾,乱弹琴呀。我们那时都唱的<<东风吹战鼓擂>>,或<<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等红歌。因为封资修黑货,西洋音乐(香风臭气)那时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连茅草棚里不绝如缕的也是“庄严”的<<东方红>>。
SILENT NIGHT HOLLY NIGHT。经过一个小时的欣赏,进入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集体项目。全体演员和观众都上劲了,气氛热烈。大家不仅欣赏了音乐,心境也随之揉进节日气氛。
节目之后我们也开始照相家长们问长问短,寒喧唠磕。
“东教授最近到哪里发财了?”我问。
“没有啊,本来在日本撒播礼物(SABATICAL LEAVE)。可不是,我刚从海啸中逃回了,嬉嬉。”东风比武教授说。
大家尝着老师特别制备点心和饮料,一个夜晚就这样愉快轻松的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