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兰克福评论报》1月10日在一篇题为《美丽新中国》(Schöne neue Volksrepublik)的文章中写道,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有两年,在中国,自2020年春季那一波疫情以来,该病毒几乎被消灭了,但针对病毒的零容忍措施给这个社会留下了创伤。“毫无疑问:中国在过去的两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作者Fabian Kretschmer指出,中国一些地方针对违反防疫规则的人充满羞辱的惩处,让人不禁联想起当年的文化大革命。“外国人现在成为了一种可疑的外来物种,作为潜在的新冠患者受到关注。……即便是国家一把手习近平,也已经两年没跨出国门。这一切都太危险了。”
文章表示,中国在对抗新冠疫情方面取得的成功,实际上加剧了人们对这种病毒的恐惧。尽管中国通报的实际病例并不多,“但新冠已经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烙下了痕迹”。 “随着奥密克戎的出现,可以想象的是,中国的孤立可能还将持续数年。因为中国只批准了国内生产的疫苗,而根据初步研究,这些疫苗对新变种的效力有限。所有预测中最乐观的是,中国在2022年底尝试‘与病毒共存’。大多数专家认为,目前的现状至少会持续到2023年——如果届时没有出现一个新的变种病毒肆虐的话。” 《法兰克福汇报》也在1月10日聚焦中国疫情,表示奥密克戎变体“让中国的清零政策面临严峻考验”。文章指出,天津距离北京很近,两地的人流往返频繁,而且该变体已经传到了500公里外的河南安阳,这表明病毒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感染数字在未来几天可能显著增加。 作者Friederike Böge写道,这次疫情再起“发生在敏感时期”。“还有不到四周时间,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始了。而还有三周就是春节假期,春节时,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会回家过年。” 文章称,迄今为止,中国方面关心的主要是如何防止新冠病毒从防疫“泡泡”中逃脱。在冬奥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记者都必须在闭环中活动。北京人本周一被告知,如果与奥运车辆发生车祸,一定不要下车发生接触。“为了避免奥运人员与当地居民有接触,任何事情都不能听之任之。” 德国《商报》同样关注了中国目前在防疫上面临的重压。一篇题为《奥密克戎如今来到了中国,对清零政策提出挑战》(Omikron ist nun in China angekommen – und fordert die Null-Covid-Strategie heraus)的文章写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似乎是一个奇迹:当奥密克戎变体以惊人速度在世界其他地方传播时,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却没有任何病例的报告。而这种情况如今发生了改变。” 作者Dana Heide表示,北京面临的一个特别大的挑战是2月4日开始的冬奥会。数以千计前来参加体育赛事的运动员、随行人员以及记者在抵达中国后须进入闭环,直到离开中国。而1月初,也已经有大量清洁人员、厨师等务工人员搬入闭环内的设施,以保证冬奥会顺利进行。他们在冬奥会结束前也不能离开防疫泡泡。 与《法兰克福汇报》文章一样,这篇报道也关注到中国当局对于“与冬奥专用车辆发生事故后要避免接触“的要求,称这显示出“北京对病毒的恐惧已经到了如此地步”。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而另外新闻报道出来的一则新闻,看似离武汉肺炎真相更进一步的真相即将揭幕,期待。 福奇邮件曝光 涉掩盖武汉实验室泄漏 1月11日,美国众议院共和党人公布了白宫防疫专家“福奇”的部分电子邮件,证明福奇早就知道新冠病毒可能是从“武汉病毒所”泄漏的情况。 被公开的邮件内容显示,早在2020年2月1日,福奇就已经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前院长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在电话会议上讨论了新冠病毒的起源问题,当时福奇和柯林斯都被告知,病毒可能是从武汉病毒研究所泄漏,而且可能已经过基因修改。
然而参加这次电话会的科学家,在随后发给福奇和柯林斯的病毒起源文件中,却没有对“病毒源于实验室”説法的论证。共和党议员因此怀疑,福奇或柯林斯可能有意掩盖“实验室泄漏病毒”的说法。 无独有偶,美国知名调查媒体“真相工程”11日晚间披露的一份军方文件,同样指向福奇隐瞒了病毒起源的真相。 这份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前研究员墨菲(Joseph Murphy)写给国防部监察长的报告显示,非政府组织“生态健康联盟”(EcoHealth Alliance)曾为其“病毒功能增强”的研究项目,向其申请资金,在遭到拒绝后,却得到了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支持,在武汉等地投入资金,进行“病毒功能增强”研究。 这份报告也让外界更加质疑:福奇此前否认参与“生态健康联盟”“病毒功能增强”研究的说法是否属实。 https://news.creaders.net/us/2022/01/11/24400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