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为何突然变软了 大家似乎都能够感觉到习总最近心态和行动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突然变软了。当然第一就是屈尊亲自来到美丽国朝拜,对于处处至高无上的一尊,很不容易滴。是他拜登任上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就凭这一点他就是软化了,甚至于有些屈膝跪拜的意味。谈判中基本上没有和拜登较劲,一直强装笑颜,一呼百应。除了台湾那个事,其他都不是什么事。因此,是近年来比较少见的两国领导人协商。结果可能也是近几年少有滴。 此外,他把权力下放了不少,金融主席让给李强。经济大权似乎旁落他人了,李强的有些经济理念似乎也在陆续使用。譬如,跑到上海去布局长三角的经济复苏计划。 此外,种种迹象表明他似乎正在考虑一个可以接班的人。尽管八字还没一撇,但是那点心思已经表现出来。不似从前的大权独揽,就是一个端倪。不仅放权,还要时间考察合格接班人。也许推测除了中国经济衰退,很可能是身体有什么问题?毕竟靠近70岁了。 此外,原来不屑一顾的区区越南现在也要出访了。为什么,经济不景气嘛!为什么,因为原来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搬到那里去了。 这是除了房地产问题之外的重要问题,投向中国的外资非常的疲软,对中国商品的需求疲弱。外企持续将部分供应链转移到别处,外资流出非常严重。三季度外来直接投资负债减少118亿美元。首次出现此类季度负值。来华的留学生和游客都在断崖式的减少。 原因很多,主要有两个: 一是中国经济出乎意料的疲软,二是一些外国人在中国不再感到安全,特别是财务上得不到保障。中国大佬纷纷移资国外安全处。最近那英把四十亿资产转移到国外。 中美关系的恶化,和全世界范围的“去风险化”,是中国经济问题的始作俑者。还有一些因素包括现在中国不好赚钱了。中国周边亚洲国家印度,越南国的市场更开放,而且劳动力成本更低。让在华经营的外国公司不仅拒绝将其收益进行再投资,大量净卖出对中国公司的现有投资,并将资金带回去了。 如今经济的寒冬事出有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究其原因,说到底是中共上层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误判。COVID是举世无双的大流行,初来乍到,大家没有办法。专家也是摸着石头,没有办法。后来西方甩开膀子,摸出来一条大道。好的疫苗和药物,只要放下面子,中国也可以如法炮制,完全可以引进国门。 如果提前一年半开放。经济困境就会缓和很多。如果不把那些浪费在隔离和监测方面的经费付诸东流。当时以为只要挺过去就行,我们还会有很好的经济。实际上这个情况和当年打日本,斗老将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我们提前预测到COVID之后还有更差的经济,防患于未然,情况好很多。今年四月份就开始抓紧扭转乾坤,也许可以转危为安。 即使没有预计COVID之后这么差的经济困境,但是迅速和美国合好。稳定外国企业,民营企业。大力及早控制房地产危机,也不至于造成目前的进退维谷,四面楚歌。这就是不撞南墙不死心,不到黄河心不死。 习近平视察上海,可能要在上海重新宣示改革开放的决心,强调其重要性,重申改革开放不动摇,以便树立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 在上海,习一反常态,对民营企业等十分友好。表示将推出更多“暖心”举措,为外国工商界朋友到中国投资兴业提供更好保障,也是和在洛杉矶访问时的态度一脉相承。 不过习的表态是否有效,是出于真心?最近几年中国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与改革开放背道而驰,从马云的蚂蚁上不了市开始,一次又一次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限制打压,已经严重伤害了民营经济和私营企业家的信心。最近正在大肆渲染《反间谍法》,抓捕外资资讯企业员工,国安部对经济金融业务指手划脚,公安部推动枫桥模式。人心惶惶,草木皆兵。有些民营企业家接连出国了。
(习近平11月访问上海)
中国面临的难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政治因素才是一个问题。企业,个人,外资或官员,对未来失望。大家过一天算一天。中国体制不做改革,是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滴。 其实必须放开保险、金融、医疗、教育、能源等的外商投资限制,不能派党支部书记进驻外国企业。国内需要改善民生,增加政策透明度,实行公务员财产公示等。当年胡锦涛差一点就要推行的政治改革结果没有被江泽民通过,否则情况又不一样了。 一言堂,独裁统治之下。确实不好整。美国人除了基辛格这样的人,谁也对付不了。不过故人一去不复返。中美关系也不可能回到从前了。但愿这一次,中国经济的触礁让中共领导人严肃思考中美关系的合理调控,从而在世界上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格局。否则朝三暮四的,谁也不会和你长久保持友好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