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家众说纷纭的某华裔教授“中国虎妈”的新闻炒作,我的眼前仿佛看到她的两个女儿被关在一个金色囚笼中的场景:好可怜的孩子!
当然,对于某些家长们,这位女教授对于自己女儿近乎虐待的“成功”教育似乎印证了中国传统的所谓教育观念的正确性。有些人甚至从中得到了信心,更坚定了要对子女照此管教的信念。可是,问题的关键是:
作为父母,你想要什么样的孩子?换句话说:你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如果你最想要的是他们能够给你脸上贴金,让你觉得很自豪、骄傲、有面子,或者所谓“光宗耀祖”。那么,建议你去买一本这个变态妈妈的书,好好研究如何统治孩子的技术。当然,你最好在心理上准备好:你的孩子可能变成一个心理上有问题的人,而你将在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承受自己种下的苦果。
如果你最想要的是他们能够长成一个个独立、自爱并且在心理上健康的个体的话,你可以对这个华裔教授吐口水,然后挺起胸膛远离她。如果一定要研究她的育儿经,也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蔡教授的育儿经,我看到的是两个字:统治。
蔡教授也许以为自己爱她的两个孩子;事实上,她不过是统治(控制)她们。恰恰因为她统治她们,她“爱”他们。她可以给她们世上任何东西,除了一样东西:自由。可悲的是,她的统治欲(权力欲)伪装成了大家误以为的“自然的”对孩子的过度关爱,从而被误解为“爱”。蔡教授这样做其实就是把她两个女儿养在金色囚笼中;而在囚笼中长大的孩子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对爱的恐惧心理,因为她们理解的爱就是金色囚笼式的、被剥夺了自由的爱。
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自由是人最根本的心理需要之一。被剥夺了自由的孩子在心理上很容易扭曲甚至变态。据说,施—受虐狂人格就是这样养成的。施—受虐狂人格的特点是:在小绵羊面前装大灰狼,在大灰狼面前充小绵羊。不知道被迫充当小绵羊的蔡家女儿,将来会不会在狼和羊之间迷失自我?
蔡教授跳出来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区分了两类家长:自私和急功近利的或真正爱孩子的。
一个自私的家长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比如面子。对于这类家长,孩子是他们的所有物,是他们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对于他们,孩子的健康成长绝不是最重要的。蔡教授就是这样的代表。这一次,我们看到她为了卖书,不惜利用和强化白人社会对于华人一直就有的种族偏见,并且大力炒作“中国父母”概念。我没有怀疑:她是一个变态的母亲,更是一个变态的个人。就算我们不探讨她作为种族主义帮凶的政治立场,她对自己孩子的作为也是反人道的,或者说“非人化”的。
一个爱孩子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利益,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快乐、健康。对于这类家长,孩子是一个应该被尊重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人格特质,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把孩子挤压到某个预设的模型中,打造成机器上的一个齿轮。
我们许多家长就徘徊在蔡教授和理想的父母这两个极端之间。因此关键问题是:作为家长,在你教育子女的行为中哪一种倾向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蔡教授和某些自私到盲目的家长们津津自喜于自己的“成功”之际,不知道他们能否扪心自问:他们满足的是自己的虚荣心还是孩子的心理成长需要?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或是心理扭曲?他们追求的是一时的“成功”还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归根到底,是把孩子视为物(=非人),还是人(=独立个体)的问题。每个父母,不论是不是中国人(华人),都要面对这个问题,都要做出自己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