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北美的陕甘宁边区――中西部,有一个无法言表的痛苦就是吃不到以前吃惯的小吃。就说这个陕西风味的凉皮儿吧,以前的夏天,我隔三差五都要吃的,一想起那凉凉的,香香的,酸酸的,辣辣的,筋筋道道的凉皮儿,我就馋的呀,没法说。
上次回国还是一年以前,我的姐们密斯晃晃她鼓囊囊的钱包问我想吃什么,我脱口而出:凉皮儿! 那是十月底了,凉皮摊子都从大街上消失了,密斯带我去了一家大商店楼顶的餐厅,那里有各种小吃,给我买了一碗凉皮,嘲笑道:瞧瞧你稀罕的这东西,六块钱!可是她不知道,今年夏天,那六块钱一碗的凉皮让我跟歌里唱的那样: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那个)软,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 …。
不管毛主席说过多少不对劲的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口号,经常能鼓励人们相信自己能够做成买不到的美食。最近我不只是想吃凉皮儿了,上网找了个菜谱,我准备自己做凉皮儿了。
凉皮的组成如下:
1. 2杯面包专用面粉(bread flour,内含较多的面筋)
2. ½茶匙盐(optional)
3. ¾杯水
将上述三项(或两项)放入面盆中揉光滑,饧上一小时。然后,就开始洗面筋的漫长过程。由于天气的炎热,又由于水的清凉,使得这一项成为整个凉皮制作过程中最让人享受的时光:
1. 往放着面团的盆中倒入一些清水,用手揉洗面团;
2. 待面浆变浓后,将面浆倒入另一个盆中,留下固体的部分;
3. 重复上述二项,直至洗面筋的水变得很清。
这样,那个面团就分成了两部分:面筋和面浆。将面筋抻扁一点(不要像个圆球一样,那样不易蒸透),放入蒸锅中蒸熟(约需10分钟,如果是4杯面的面筋,则需要更长时间),而面浆则需要沉淀至少3个小时,我是放入冰箱过夜。
没想到的是,我第一次洗的面还没等做成凉皮儿,单是面筋就受到全家的热烈欢迎,都说这东西吃起来很fan, 你一块我一块的差点吃光了。竟然很快又做了一次。第二次揉洗得更加充分,所以面筋更蓬松(蒸好后有大大小小的蜂窝状组织)。
做凉皮儿的下一步:从冰箱中取出面浆,这时淀粉都沉下去了,和水完全分离了,倒掉上边浅黄色的水,将面浆搅拌均匀。然后,找出四个轻薄的大盘子(厚重的不宜操作),涂上一薄层色拉油(目的是防止粘连),倒上适量面浆――以刚刚铺满盘子底部为佳,不要太多,否则面皮太厚,影响口感。将两个盘子放入蒸锅中大火蒸,另两个盘子待命轮换。
待盘中的面浆成半透明状,鼓起了气泡(一般两三分钟即可),面皮就蒸好了。小心揭起来,平铺在另一只大盘子中――这个过程与洗面筋刚好相反,用个名词形容就是:热火朝天。
蒸好的面皮与面筋:
面皮和面筋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凉透后取出。
如果说面皮和面筋是凉皮儿的基础,那么调料则是灵魂。我遍查网上凉皮的调料配方,一说完全不要放酱油,不然就全毁了,一说要放酱油。回忆我以前吃过的凉皮儿,真想不起来是不是有酱油味道了。最后我决定不放酱油。
调料配方:
1. 辣椒小碎片
2. 花椒小碎片
3. 白芝麻
4. 少许盐
5. 植物油
6. 白米醋(不要用镇江香醋一类的,影响色泽)
7. 八角一瓣
8. 桂皮少许
9. 小茴香
10. 芝麻酱,用水化开加点盐
11. 香菜末
12. 黄瓜丝
首先制作油辣椒:将植物油(我用的是canola oil)烧热,不要太热(第一次我把油烧得青烟滚滚,结果把辣椒芝麻都给炸糊了,只好返工重新做),将前四项放入金属器皿中,拿到后院放到水泥地上,倒入烧热的油。晾凉。
然后熬香料水,将八角,桂皮和小茴香加水在小锅中烧开,也放一点盐,晾凉。
最后,将面皮一张一张的分别切成你中意的条,面筋切块,依次放入油辣椒,白米醋,芝麻酱,香菜末,黄瓜丝,香料水,搅拌均匀,就得到一碗这样的凉皮:
这碗凉皮儿,凉凉的,香香的,酸酸的,辣辣的,筋筋道道的,好吃得没法说。至于折腾了这么老半天做成的凉皮儿,才值六块钱人民币一碗这种事,我坚决不去想,只是为了能吃到心仪的美食而欢喜。
吃了一半,想起来需要庆祝一下,特意从高山论坛请来了网友川江号子和逸雪飞飞,他们合唱的《想亲亲》,跟我做的凉皮儿一样,都是土里土气的,十分般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