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枪炮,如何抗日?——简记郑家俊、俞大维 郑家俊老前辈是我交大同窗好友的祖父,早年留学德国,信奉实业救国,是中国第一代海归冶金专家。 49年政权更替时,他放弃了给他的五张去台机/船票,留在大陆。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政协委员。文革间被批斗、被扫地出门,受迫害患病去世。 在这抗战胜利71年的纪念日里,转上介绍郑老前辈对抗战军工业有重要贡献的帖子,向所有曾为抗战流血流汗的先人前辈致以崇高敬意。 转自新浪老调重弹的博客 没有枪炮,如何抗日? ——关注抗战期间从事军事工业的仁人志士 读父亲日记,知道了郑家俊。 最近,郑家俊的孙子通过网络和我联系上了。网友麦壳儿告诉我,他想找我。他在我去年写的帖子“各位大侠有知道汉阳兵工厂厂长郑家俊的吗?”后留言,麦壳儿看到了,我没看见。这个帖子因汉网改版后,在我的帖子目录里没有了,但百度上有,能回帖,《人文武汉》不显示。 郑家俊,1938年6月至1939年6月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主持湖北省工厂西迁;在任厅长前是汉阳兵工厂厂长(长达6年)、汉阳火药厂厂长,也是最后一任汉阳兵工厂厂长,在他的主持下将汉阳兵工厂撤迁到湖南、四川等地,1937年还兼汉阳铁厂的厂长,也是汉阳铁厂最后一任厂长。 武汉沦陷前这两家工厂都撤迁了,搬不走的炸毁了。抗战胜利后,汉阳兵工厂有部分回迁,但名称上已不叫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是一去不复返。
说起来,郑家俊是父亲的领导,当然也是同事,父亲是建设厅的技正,郑家俊也是技正,技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总工程师吧。郑家俊领导省属工厂撤迁,父亲负责武昌修船厂和武昌水电厂的撤迁。 我问他(已移民美国,现在上海工作),怎么想到找我,他说,他的一个堂姐去年在美国在汉网上看到我的文章(就是前面说到的帖子),提到他们的爷爷。网络无国界,我的两位美国的亲戚也是在新浪博客看到我的博客后与我联系,我还是搞不明白,他们是怎样找到这些文章的,我写的东西纯粹消遣,就像大妈们喜欢跳舞、很多人喜欢打麻将(也是我的爱好)样。 郑家俊孙子传给我的一张老照片,郑家俊与俞大维等人陪同德国专家的合影照。
前排右一郑家俊、右三俞大维。摄于某兵工厂,是汉阳兵工厂吗? 据郑家俊的孙子介绍,郑家俊与俞大维除了工作关系私交也很好,两人同是1897年生人,都曾留学德国。 从俞大维的简历看,1933年起,至1944年一直任国民政府兵工署长。郑家俊1933年至1938年任汉阳兵工厂厂长,1938-1939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1939年6月后在兵工署任专员、科长、司长。 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有两种可能: 一是1933年至1938年,郑家俊任汉阳兵工厂厂长期间,俞大维陪同外国(德国?)专家到汉阳兵工厂考察; 二是1939年至1944年,俞大维与郑家俊在重庆(?)某军工厂视察。
49年后,上海市政协委员郑家俊
摘自《宜昌大撤退图文志》 没有枪炮,如何抗日?——关注抗战期间后方从事工业活动的仁人志士 俞大维(1897年12月25日—1993年7月8日)男,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哲学家、弹道学专家,曾任民国时期兵工署署长、交通部长。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21岁时到哈佛大学攻读数理逻辑,拿到博士学位后又到德国大学攻读数学及德国哲学,并有幸系统地聆听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取得第二个博士学位后俞大维便留在德国进行兵器及战略研究,后婉拒美、德等国的高薪聘用,回国效力。1933年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1946年初任交通部长,1949年赴台,1954年在台湾出任“国防部长”。1993年7月8日因病于台北辞世,享年96岁。 1932年派任参谋本部少将主任秘书,但俞大维婉拒而自愿至中央训练团任兵器总教官。次年1月,调军政部兵工署长,并晋升陆军中将,对当时的兵工现代化做出许多贡献。 1937年抗战爆发,俞大维指挥将沿海30余座兵工厂、钢铁厂、材料厂、及兵工技术单位以有限之人力、物力与兽力搬运,陆续西迁内陆继续生产,为抗战中国国防工业生产,贡献卓越,1944年12月,调军政部常务次长,并兼中美联合参谋部中国代表,负责与美方代表魏德迈将军协商,争取美国军援,当时“阿尔发部队装备方案”,使国军36个师换装美式装备,即为此达成之建议。
郑家俊(1897-1976),号点石,湖南长沙人。曾留学德国柏林工程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兵工厂工程师兼工务处长。1929年10月调任汉阳兵工厂工务处长,1932年升任厂长兼工务处长,1935年兼任汉阳火药厂厂长。 郑任汉阳兵工厂厂长6年,注重制度管理,改工人工资包件制为点工制,由间接转发工资为统一直接分发;制定原材料订购、检验、入库和过磅制度;规定招补工人办法,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对厂内历年来官佐、领班、把头在员工中抽头克扣、营私舞弊的行为进行整顿,遂使工厂稳定,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成本降低。还添置上百台(套)制造枪、弹和火药的新机器,储备了大量原材料。 1938年6月,升任湖北省建设厅技正、厅长。1939年升任国民政府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员会专任委员兼监察科长。1941年升任国民政府兵工署技术司长、制造司长。 1933年由郑家俊任厂长。5月枪弹厂复工,每月增产枪弹330万粒。并将包工制一律改为点工。工人数也较前减少,生产成本降低三分之一。兵工署年度报告,汉厂该年制造步枪5,800枝。重机枪汉宁(南京金陵兵工厂,其生产者为1935年按德国兵工署赠送之MG08图纸所造之马克沁水泠式重机枪,称为二四式重机枪 -属于捡破烂 )共造576挺。 1938年2月改称第1兵工厂,后因日军逼近武汉,汉阳兵工厂奉令迁往湖南辰溪,将制炮厂交给炮兵技术处,后成立50厂忠恕分厂。并将制枪厂并入民国军政部兵工署第21厂(当时在四川重庆,原南京金陵兵工厂),继续生产88式毛瑟步枪,为了区别这两种步枪,21厂生产的88式在枪的节套上刻有“汉式”二字及21厂厂徽。21厂于1943年停止制造88式毛瑟步枪和马枪。1943年10月起量产中正式步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