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 编写《自学丛书》的老师们(1) (2)代数第二~四册 作者:周鹏寿,余元希,姚福丽
这三位里,网上有关姚福丽老师的信息最少。除了多条标明《丛书》代数第四册的作者是姚福丽外,只有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专业志 /上海成人高等教育志/附录A人名录/第七节“市成人高等学校的高级职称者(专职人员)”名单里,看到了 “姚福丽(女) ”为上海教育学院副教授。
关于代数第二册的作者周鹏寿老师的介绍也很少。在一篇关于江苏省沙洲地区大南中学的文《合兴街的崛起与大南中学的创立》中提到: “周鹏寿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土木系,江阴顾山人,在学校最困难的1941年秋来校任教。他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热心体育运动,他既教初二、初三英文,又教初三数学和物理,讲课深入浅出,头头是道,条理清楚,成了教学中的主力。” 这所“大南中学”自1953年2月改为“公立”的(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一些零星资料指50年代初,周鹏寿老师仍在沙洲中学任教。后来到上海,在卢湾区某中学任教。上海地方志卢湾区志第二十八编教育第十章教育管理中的第二节里,有这样一句:“1980~1990年,有张景新、周鹏寿等15位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
余元希老师是名望颇高的数学教育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名人名录记载着: 余元希(1915-1989),上海市人。194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主要研究数学教学法,曾任上海中学教导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函授主任、数学教学法研究组组长,《数学教学》杂志副主编,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等职。著有《代数》、《数的概念浅说》、《初等代数研究》等,参编《数理化自学丛书--数学》。 《数学教学》 1989年05期 载有“深切悼念著名数学教育家 本刊顾问余元希教授 ”一文。文中写道:“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悼念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著名数学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教授余元希同志。余元希同志生于1915年n月,卒于1989年7月7日。他毕生从事数学教育工作,献身教育事业。他曾任上海中学教导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函授主任,是数学教学法专家。 生平简介: 数学教育家。浙江慈溪人。又名余滬熙。194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后在上海的旭所中学任教。1956年调至华东师范大学。曾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教授、《数学教学》副主编,《数理化自学从书》数学上编、中国教育学会数学研究会副事长。中国数学会理事、上海数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院校理科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职。在58年的教师生涯中,曾担任过从小学一年级到研究生的数学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高的理论造诣。是著名的数学教学法专家。曾获上海市儿童少年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2年)。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有:《略论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关于排列和组合的教学》等。曾作有:《数的概念》、《函数概念》等。” 下面这篇带有个人怀念色彩的文比较生动。 怀念余元希先生 周继光 (原载《数学教学》2010年第10期) 余元希先生是我认识最早、印象最深、对我帮助最大的一位数学名师。虽然我因健康原因不能进大学深造,无缘在华东师范大学当余先生的学生, 但是我却从中学时代起受到了他近三十年的导师般的关爱。 说到余元希,虽然现在的年轻老师都不认识他,但历史不会忘记这位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的名字曾经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中教界如雷贯耳。 他在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中小学师资培养和课程、教材改革中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已经载入史册。长期以来,他受到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敬重和爱戴。 虽然在21年前,他离开了我们,但是凡认识他的同志至今还在念叨他。上海复兴中学名誉校长姚晶老师、上海大同中学的老校长王季娴和我的恩师姚善源在回忆昔日往事时, 都谈到了他们与余先生深情厚谊,并无不为之动容。从他们所说的桩桩件件感人往事都体现出余元希先生师德的高尚,学识的博大精深。 1959年,我在上海大同中学念高一,参加了学校的数学小组。因为我喜欢数学又是班级的数学课代表,所以经常到数学教研组的办公室去。有一天, 我看到一位头发有些花白,说起话来带有宁波口音的中年老师,正在想他是不是学校里新来的老师?姚善源老师向我介绍说他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余元希老师, 又对余先生说我很喜欢数学,成绩也很好。这时我才看清余先生慈祥的面容,他笑着对我说“喜欢数学好啊”,接着问我:“你为什么喜欢数学?” 我大声回答: “数学有用。” 他似乎很满意,接着又说了一句,数学不但有用,而且很美。当时,我还体会不到数学有什么美,就问余先生,数学美在哪里? 余先生对姚老师说: 你安排个时间,我给他们讲讲数学的内在美。那次讲座,余先生从黄金分割和谐美讲到蜂巢的结构美,让我听得入了神。余先生的报告对我启发很大, 至今还记忆犹新。大概将近半个学期,余先生几乎天天到大同中学来,原来他是华东师大数学系实习生的领队老师。余先生的工作十分认真,经常深入课堂, 与实习生一起听课,课后还仔细地给他们评课分析。 高中毕业后,我留校当了老师,负责全校各年级数学小组活动和数学竞赛的组织工作。余元希先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1964年暑假,余先生到大同中学来, 为高中数学爱好者做讲座(图1),在2号楼208大教室里,不仅座无虚席,而且窗外走廊里也挤满了闻讯赶来的爱好数学的同学,聆听余先生讲课。 记得那天,气温很高,三十多度,那时没有空调,余先生一连讲了三个多小时,累得满头大汗,同学们被他精彩的报告吸引住了。
图 1:余元希先生给数学爱好者作讲座 那年我校举行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级数学竞赛,余先生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这次数学竞赛的颁奖活动,并与各年级获奖同学和指导教师合影留念(图2、图3), 使同学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文革中,余先生受到“四人帮”的迫害,我曾去看过他,他见了我很高兴,记得他借给我一本他编著的小册子《函数概念》,勉励我要多读书、多思考。 那时他五十刚过,头发已经全白了,但是很精神,一点也看不出他正在为强加于他的莫须有罪名而天天挨斗。 余先生是浙江慈溪人,早年在江苏当过小学老师, 1947年考入交大数学系,并在上海中学兼数学课,他的课深受学生喜爱。后来他担任教导主任,在老师中很有威信,1958年,他作为优秀中学教师调动到华东师范大学。 粉碎四人帮后,余先生被评聘为正教授。他与成千上万知识分子一样焕发了青春,学术上更有建树,不仅为学生编写教材,为教师编写教学参考书, 还在《数学教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文章。
图 2:1964年余先生与初中数学竞赛优胜者合影
图 3:1964年余先生与高一数学竞赛优胜者合影
余先生经常到全国各地讲学,致力于培养青年教师,我是得益最多的青年教师之一。那时,我上的许多公开课都得到过余先生的点拨。 《余弦定理》这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就是在余先生鼓励下形成的。在文革之前的教材中,余弦定理的证明都是通过作斜三角形的高,利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完成的。 我在备课时想,这种方法需要分三种情况讨论,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按当时的教材安排,学生已经学过0°至180°角的三角函数, 也学过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如果把斜三角形适当地放置在直角坐标系中,就能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两点之间距离公式证明余弦定理,用这种方法证明不仅简洁明了, 而且可以避免各种情况的讨论,我很想试一下,于是跟余先生讲了自己的想法,余先生很支持,和我谈了两个多小时,对我原先的备课设想提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例如证明之前可以用简单的自制教具让学生直观感悟三角形的两边确定后,它的第三边长随着这两边的夹角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教学环节就是余先生建议的。 在余先生的指点和帮助下,《余弦定理》这堂课上得很成功。 1978年我被晋升为中学特级教师,余元希先生亲自写信给我表示祝贺。以后,他继续关心我的成长,为我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记得浙江台州地区邀请余先生去讲学, 他热情邀请我一同前往台州和浙江同行交流经验,给了我锻炼的机会。还有一次,参加四川乐山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年会,他要我和他住同一间房间(图4)。每天晚上,他都要和我攀谈,讨论如何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关问题,并亲切地勉励我在总结提高课堂教育经验的同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在余先生的鼓励下,我写出了论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建立学生思维空间的尝试》,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 并被选入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主编的《教育学文集》第十一卷(下)。在那次年会召开期间,在不同场合他向各地的数学界的前辈、同行介绍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使我非常感动。 图 4:余先生和我参加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年会 多年来我牢牢记住老一辈教育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默默地耕耘在教育的园地上,每当取得成绩时,我总会怀念余元希先生等老一辈数学教育家。
-------------------------------------- 从本系列(1)(2)有关《丛书》代数四册四位作者资料里,有几个可注意点。 一是四人中有参加党派信息的两位老师,入的都是中国民主促进会。 二是三位有资料透露所上大学消息的,皆为交通大学毕业生。分别毕业于电机系、土木系、数学系。 三是两位有文写到他们文革境况的,皆遭遇迫害、挨打/批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