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评论:我赞成孙立平这篇文章。美国人为什么要打热战?侵占别人的领土吗?他们侵占过吗?制造战争恐惧的目的很可疑,很危险,很有害。还是好好想想怎么改革开放,放弃阶级斗争那一套“理论”,把解决六亿千元月收入的问题放在第一位。真的致力于经济,民生,没人会来打你的!
孙立平:围而不战:关于当前局势的一点理解
Original 立平观察 孙立平社会观察
1、蓬佩奥的冷战演讲,选择在尼克松的故居发表。有何寓意?我们知道尼克松是对中国接触政策的制定者,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启动者。蓬佩奥在这里发表中美关系转变的宣言,是为了宣告尼克松开始的这个历史性进程的终结?想的太小肚鸡肠了。我觉得这一选择的深层含义,是继承和延续尼克松的一个重要思想:不战而胜。
2、在最近的一个演讲中我强调了这样的一个意思:由于美国在科技、军事、金融等方面占有的优势,他完全可能寻求的是一种并非即刻决战的战略,而是将其变成一种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即利用上述优势,逼迫你不得不进入它设计好的一个个陷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消耗你的资源和实力,最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决出胜负。在这个过程中,它几乎不用付出太大的代价,而你则会处处被动,穷于应付。对此,也有人将其称之为超级大国马拉松。
3、不错,最近一段时间,外交上的冲突迅速升级,军事上也变得日益剑拔弩张。美国两艘航母在南海游弋;日本从美国购买100余架F35,并将装备在7艘轻型航母上;台湾全面部署重型反舰导弹,爱国者-3型导弹;美首次公开否认中国南海主张,不承认中国对南海的主权;英国派最大航母配合美国巡航南海;中印边界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印度全国动员备战,连续增兵边界,40余国先进武器装备齐聚印度,帮助印度备战;美要求中国72小时内关闭休斯敦总领馆,特朗普称有可能要关闭更多领馆;美商务部取消香港特殊待遇。有人说,对于中国来说,这已经是四面埋伏,八面楚歌。有人说,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冷战的问题,而是热战的危险。但这里我要问一句,如果这一切都是剑锋另有所指呢?
4、剑锋所指是什么?就是经济,就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基础。因为今天的中美关系以及世界局势与当年冷战时已经大不一样,这种变化了的情况,使得美国既无需也无法采用当年对苏联的遏制战略。在当年美苏冷战的时候,美国面对的是一个社会主义阵营,而且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旗鼓相当。而现在,美国面对的,是一个孤独的中国。只要美国有几艘航母游弋在中国的周边,只要其众多的盟友轮流值值班,只要偶尔有个小兄弟挑点事,你就很难将精力集中在国内的经济发展上,甚至要将相当一部分资源用于应对这种严峻的外部局面。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资本怎么敢呆在一个火药桶般的地方?企业和资本会留在一个与母国处于准战争状态的地方?国内资本的信心又从何而来?同时还要看到,中国今天的经济运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性的机制,包括科技、金融、网络等等。只要美国在这些方面有所动作,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都会出现问题。这叫什么?这就是不战而胜,就是经济问题军事解决。试想一下,如果这种局面持续5年10年,我们的经济会怎么样?我们怎么办?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5、在5月21日,我写了一篇文章,《现在最大的误区:以战术思维对战略思维》。我在这篇文章中强调,如何用战略思维正确地解读和应对当前的局面,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一种相反的情景。很多人,把对方的一个个动作都看作是决战的姿态,都是假定中美之间的对抗甚至军事对决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然后以此为基础设想出种种的应对方案。从贸易战的不能认怂,要打一场诗史性的贸易战,到要造1000个核弹头,都是这种思维的表现,摆出的都是一种针尖对麦芒的决战姿态。其实,这既低估了对方的战略水准,也拉低了自己在战略层面进行思维的能力。这是一种典型的用战术性思维替代战略性思维的表现,最后的结果是把自己带到沟里去。
6、所以,我再次强调,在面对目前这种严峻而复杂的局势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一种战略性思维。中国需要做的不是应对,而是破解。在战术的层面上应对得越正确越有力,在战略层面上的损失可能就越大,就越被动。应对是就事论事,是在特定问题上争高低,而破解则是以一种更高的立意从这种困境中走出来,摆脱这种两难的逻辑,争取更开阔的前景。这让我想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情景。当时中国面对的局面也是很被动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的选择不是去应对所谓的挑战,而是另辟蹊径,以改革开放,化解困局,不但化险为夷,而且赢得几十年快速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