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關於中美關係,當下滿屏都是“新冷戰”,乃至熱核威懾的討論,這一幕真是令人恍惚。
作為一個理性的樂觀主義者,我個人認為中美關係遠未到“至暗時刻”。建交41年,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層交融,完全的脫鈎對誰也沒有好處。
中美之間渡過了近20年的“蜜月期”,自貿易爭端開始,短短2年時間,雙方關係降溫何以如此迅猛?
大國博弈,原因當然是龐大而複雜的,從政治、體制、經濟,乃至到宗教和意識形態問題,你都能發現其中的影響因子。
拋開政治鬥爭和大選當前的權力博弈,我簡單談談我個人的看法,主要從我熟悉的經濟維度。
就經濟維度,我想“全球化視角”是一個觀察中美關係絕佳的“橫切面”。
全球化是我們口中的堅持改革開放,對美國人而言則是貿易自由。這幾年一個明顯的特徵是,中國依然在堅持和深入改革開放,但自川普上台之後,美國則各種“退群”,從貿易自由主義轉為貿易保護主義。即美國人認為自己不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或者說,很大一部分美國人認為,自己成了經濟全球化之下的犧牲品,從而影響了美國政客的決策。
川普上台前,貿易自由主義是美國的政治正確,貿易保護主義者根本抬不起頭,誰反對全球化誰就是“亡美之心不死”。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二戰前的美國,一直走的是堅定的貿易保護主義。一戰爆發前,美國的關稅高達40%以上,林肯總統就是堅定的貿易保護主義者,他曾說過:“支持高關稅,我從沒變過。”
因為那時全球製造業的中心是歐洲,貿易自由並不能讓美國人從中獲益,反而會大大打壓自身的產業發展。但二戰的特殊機遇,讓美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國,尤其戰後歐洲亞洲滿目瘡痍,美國成為了當時的“世界工廠”,這時的美國人,開始逐漸從貿易保護主義轉向貿易自由主義。因為很簡單,這時貿易自由主義最符合美國人的利益。美國可以將自己生產的商品賣給全世界,美國人當然要歇斯底里地呼籲全球開放,降低關稅,削弱貿易保護。
一直到中國改革開放,然後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如今“世界工廠”的帽子,當仁不讓地要給到中國。國與國之間的博弈,“利己”是第一原則,“惠他”不知道要排到第幾名。美國的對外原則其實一直沒變過: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當規則協議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時堅持和捍衛規則,當規則協議不符合自己最大利益時,則修改規則,退出協議。
美國依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只是相對而言,美國人認為自己似乎已經不是全球化最大的那個受益者。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美國則經歷製造業加速離開的狀況。雖然高精尖產業依然深植美國本土,但製造業尤其是中低端製造業的去美國化,讓美國事實上陷入了某種程度上的“產業空心化”境地。當然,在全球化時代這不是什麼事兒,全世界都搶着把商品賣給美國人。只要美國仍牢牢占據着科技創新的制高點,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就不會失去。但問題是,隨着中低端製造業的“去美國化進程”,大量的美國中低端產業就業人群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由此,出現了大量失意的美國工人。典型如鐵鏽地帶的美國製造業工人,汽車及其龐大的產業鏈遷出美國之後,很多美國人喪失了工作,一夜之間從標準的“中產階層”滑落至需要領取政府救濟金的社會底層。事實上,正是數量眾多的美國失意工人,簇擁着川普走上了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他們尋求的不僅僅是曾經的美好,還有一種被強權呵護的安全感。而對川普團隊而言,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當然是那個最佳的“假想敵”,對華強硬於是變成了美國政客爭取選票的“政治正確”。
美國昏招迭出之際,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整個中國,你和我都是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完善的製造業鏈條,堅持開放就是國運昌隆的康莊大道。美國制裁華為後,國內很多無腦網友喊出了“禁用蘋果”的口號,就是不明白這背後的產業鏈競爭力邏輯:這是傷敵一千,自損999的昏招。
況且諸如蘋果這種在中國賺的盆滿缽滿的企業,歷來是親中團體,“禁用蘋果”的呼籲完全是親者痛仇者快的糊塗見識。如果你炒股,就會知道有個概念叫蘋果產業鏈,裡面包含數十家中國上市公司。蘋果絕大多數產品在中國本土生產,對中國而言,這不僅僅意味着稅收和工作崗位,還意味一條頂級產業鏈的建立,這裡面包含的,正是國家競爭力。你知道全世界有多少國家,有多少外國公司,虎視眈眈地盯着蘋果產業鏈這塊肥肉,日思夜想都想切進去嗎?你以為全球頂級產業鏈的競合博弈,跟你躺在合租房裡拿着手機打嘴炮一樣簡單容易是嗎?你知道切入蘋果產業鏈,這中間中國公司需要經歷多麼殘酷的競標、談判和產業創新與升級嗎?你叼着鍵盤噴一句“禁用蘋果”,可知,背後是數千家中國公司和數以百萬計中國工人賴以謀生的生計問題?
丟掉蘋果產業鏈,意味着我們丟掉了一條全球頂級精密製造鏈條,再想補足,可比給幾百萬中國製造業工人重新找工作要難得多。
我以前在公關公司的時候,公司管理層最注重的就是知名品牌的比稿競標,有時候不賺錢都願意干。因為競標到一個知名品牌的好項目,不僅僅意味着能夠給公司賺到錢,更重要的是它能夠顯著提升公司業內聲譽、迅猛提升員工的能力水平。事實上,對於真正有見識的老闆,他往往更看重好項目帶給公司的這些潛在價值。2018年,中國對美出口3.16萬億元,自美進口1.02萬億元,貿易順差高達2.14萬億元,擴大14.7%。單就經濟和貿易而言,美國是我們最大的客戶之一,中美“硬脫鈎”之下,中國的“痛感”要遠遠大於美國。
而這個“痛感”不僅僅是宏觀經濟指標上幾個百分點的損失,還意味着上百萬家中國企業的生存,以及數千萬乃至以億計的中國同胞就業和吃飯問題。
經濟是一個龐雜而細微的精密系統,作為開放和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個人非常反感那些動輒抱着“玉石俱焚”想法的言論,成天鼓譟別人拿着炸藥包喊“大不了一起死啊”,不僅顯得自己精神不太正常,還很蠢:你真以為炸藥爆炸的時候,自己能夠毫髮無損,繼續歲月靜好?談完經濟,聊聊輿論生態問題,因為輿論往往也代表着民意。一個共識是:人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總是充滿警惕和排斥。
這樣的警惕和排斥如果得不到進一步接觸和了解,就很容易轉化為沒來由的偏見和仇視。
移動互聯已進入算法時代,在這個所有巨頭都拼命爭搶用戶注意力時間的時代下,“你要什麼平台就給你什麼”,於是用戶就很容形成自我的“信息繭房”。一個每天刷“美國要崩潰,美國人真傻逼”的中國網民,眼中看到美國就是一隻搖搖欲墜的“蒼鷹”,他大概率還會產生美國不堪一擊,所謂世界第一強國其實弱不禁風的錯誤幻覺。
這件事當然反過來也一樣,算法時代的“回音壁效應”不是中國獨有,一個每天在Twitter上刷“中國病毒,中國人都愚昧瘋狂嗜戰嗜殺”的美國網友,眼中的中國當然是值得警惕和令人恐懼的。
所以如果你上Twitter,能發現大量可笑、荒誕和毫無邏輯的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污衊,這個我就不上圖舉例了,容易引發各位不適。而如果一些別有用心的“仇中人士”,將中國網絡上眾多針對美國和美國人的言論翻譯一下展示給美國人……你覺得一個原本對中國持中立標籤的美國網友,整日裡天天看中國人民都是這麼一副嗜戰嗜殺的精神面貌,長此以往,他內心原本看待中國較為中立客觀的天平,會不會傾斜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僅在兩國決策者和精英階層的利益糾纏中,還在鐵鏽地帶失意的底層白人和中國普通網友的嬉笑怒罵間。
中國沒多少動輒喜歡玉石俱焚的戰爭狂魔,美國民眾也不可能全都篤信川普和美國鷹派的那一套做法,但在很多人自我織就的“信息繭房”中,很多人卻每天都在強化這樣的惡劣印象。如今,很多人每天只端着一個手機,在屏幕的方寸之間,在算法諂媚的討好和餵食中,卻自以為窺見了整個世界的真實全貌。
這是十分狹隘的,也在無形中加速了舊秩序的崩潰。
其實,無論你是中國人還是美國籍,對待此間的任何事情,我們的基本共識應該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