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草:在微信群读到了附在下面的《兰州大学化学系90级校友悼念王永珍同学的公开信》,不禁评论道【化学系研究生毕业跑到数院当领导,有不小的人事权力,能算是在数院并非“不学无术”?此公开信不是给对王的恶评和批高校管理体制火上浇油?】 同群有人为之辩护,【遇害者本科兰州大学化学专业,硕士复旦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专业,任职复旦大学数学学院书记,属于行政管理的职位】。本博回复,【这起恶件事件,正是对这种变相“外行管理内行”高校政工管理体制的绝好批判】。从那习小学生的博士头衔,不难看出,所谓王留校在复旦研究生院工作期间“还攻读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学位”有多少实货/水分。 辩护人转来《官宣!高校教师职称制度迎来重大改革(附:高校教师职称评价基本标准)》,并摘录了一段【【摘】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要创新评价机制,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实行分类分层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健全完善外部专家评审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价。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激发人才活力。】 查了一下,此官宣发布在今年一月。顿感该官宣所宣内容,很可能是复旦凶杀案的重要源头之一。对姜的解聘理由,很可能正是打着【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的旗号。 在现今高校“一桃杀几士”的荒唐恶策下,出现多例高校教师自杀甚至他杀的血淋淋事实。反映出的一是高校政工管理体制中变相“外行管理内行”之谬;二是以所谓“师德表现”这种政治化主观评判作为“首要条件”、倒行逆施走耄时代将学术政治化的歪门邪道。 本人当年正是因被学校看中,要被培养成王这类管理人员,在指出用这种体制管理高校院系有大弊后赴美留学。曾在旧文中写道: 「...留校工作后不久,我就明白了自己不太有可能安心做学问。系里校里的领导们,因我的家庭红背景和我兼任班主任受到所带班的学生们欢迎,而推我走官场,可又不容我独立思考和有自由思想。我批评这样的挑选干部制度,会培养出一些不学无术、将来只能靠整人来获得“业绩”的官员。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上下“被谈话”了好几回。好在80年代中期的大环境,还是相对比较宽松,强调思想解放。我的“大胆评论”没有结成什么恶果,还得到了一些同事/老师们的赞许和个别有开放思想的领导默默支持。为了不至于专搞那令我生厌的政工,像同校毕业的我哥那样出国留学,就成了最佳途径。...」 那数十年前的预告【这样的挑选干部制度,会培养出一些不学无术、将来只能靠整人来获得“业绩”的官员】,不幸言中。 【注明:本博此文并不质疑王是否热心肠厚道好人。体制制度性问题/大环境问题大过个人品行。】
双一流高校 Yesterday 来源:知乎@zj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