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友瑞典茉莉近日时事评论】 5/29/2022
5/26/2022
ZT 有如大跃进返魂。 谁说人是有记性的生物? 当年为了大跃进,粮食没人收割,人力都去灭四害 大炼钢铁了,来年没粮食吃就开始饿死人。如今春耕可以静默。 Original关不羽 关胖侃财 2022-05-27 03:12Posted on 北京 ZT https://mp.weixin.qq.com/s/8h_q_GGoA46ZrT7QJ3h95Q
这两天几个群里都看到一篇雄文《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出自《经济日报》。说来惭愧,写财经评论很多年,直到去年才知道这家高级媒体。
而且,还是因为教俞敏洪搞教育、捶大厂才知道的。
朋友问我对这篇雄文的看法,我说我没有看法。他非要问,我憋了半天,说那就“全面辩证看待《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吧”。
世上万物,皆可“全面辩证看待”,然后一起“呵呵”。
没工夫和经日一起“全面辩证”,只能对涉及消费的部分“局部辩证”。因为消费确实很重要,需要认真看待。
疫情爆发前的2018年,“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成了经济增长的主力。
那年中国GDP实际增长了6.6%,其中“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投资”仅为32.4%,“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是-8.9%。出口在萎缩,投资在降低,消费一枝独秀。
照例就有经济学家、笔杆子们出面“全面辩证看待”,不容质疑地论证了“一驾马车”比“三驾马车”好。“消费拉动”就成了流行术语,好像“买买买”,经济就会“长长长”。
可是,回归经济循环的真实流程,“消费拉动”是不成立的。因为经济循环总是先生产后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多么强劲的消费需求,都不会直接转化为生产供给。
比如说,1976年的中国人想要消费鸡鸭鱼肉,和1986年的中国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1976年鸡鸭鱼肉的消费量和1986年是没法比的。显然,1976年的鸡鸭鱼肉生产没有被“消费拉动”。
消费拉动不了什么,消费好坏取决于经济运行状况。经济循环顺畅,经济表现就会好,会反映在消费领域。消费的确是重要的经济指标,就像考试分数是学生学习水平的指标。老师教的好、学生学的好,考分才会好,总不能说教育质量、学习水平是靠“考分拉动”的。
考分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提高考分还是要靠努力学习的。熊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八年摸鱼。爹妈狠狠激励一把——“宝贝,你下回数学考一百,带你去迪士尼玩一个月”,熊孩子就能考好吗?要考好,就得头悬梁、锥刺股挺一年。并不是“去迪士尼玩一个月”,自动就得高分了。
消费和经济的关系也是一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搞经济,把人关在家里、把企业束缚得死死的,指望消费拉动经济是不现实的。
消费真正的指标意义,是反映经济的健康度。消费低迷,总是经济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经日的雄文里谈到了消费,“消费仍在恢复,尽管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但电商、网上零售保持增长。”
这句话很难让人理解。4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下降,不用国家统计局费心计算,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但电商、网上零售保持增长”的喜悦之情是哪儿来的?4月份,“大包邮区”几乎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封控影响,电商、网上零售成了防疫封控之下唯一的消费选择。这个增长,值得喜气洋洋吗?
电商、网上零售在本轮防疫中,对保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点赞。
但是,4月份消费零售总额大幅下降的事实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无论从“优化结构”、还从“提高质量”,或其他“全面辩证”的角度去看待,都改变不了防疫加码导致消费大幅下滑的事实。
消费受到重创,就不要去费力辩证了。那么,“内需主引擎作用依然凸显”、“消费仍在恢复”的结论能否成立?
单就消费指标看,“内需主引擎作用”有,但是真不算“凸显”。经日给出的数据是“1—4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有所提升。”——拉着1、2月份“冲喜”,也只有5.2%同比增长,也只能说是“有所提升”。这当然谈不上是“凸显”。等5月份、6月份数据出来后,还继续拉着1、2月吗?拉着1、2月,又有多少同比“增长”呢?到底是凸、是凹,真不好说了。
“文章千古事”的要求太高,能顶三五个月还是必要的。
既然要把目前的经济问题摊开来谈,那就要谈透。犹抱琵琶半遮面,没什么意思。都知道画了半边桩,何必呢?
“制造业投资增长12.2%,在全部投资中增长最快。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5%。”,是否真能带动“内需主引擎”,可以期待,也有待观察。这些投资和“消费恢复”还隔着天天核酸的崇山峻岭。
消费要恢复,需要经济顺畅运行。只有产业繁荣、企业健康,才能稳住消费。但是,产业观察也要分情况,有些“喜讯”不能太当回事。
经日雄文里就有这么段让人哭笑不得的“喜讯”:基本生活类商品产销持续增长。4月份,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0.1%和0.5%;鲜冷藏肉、速冻食品产量分别增长20.4%和9.3%。这些都有利于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0.1%和0.5%,非要说是“产销持续增长”也对,毕竟没有出现烦人的“-”号。
冷藏肉、速冻食品的大幅增长,经日选的格局还是小了。家电产业中的冰箱、冰柜,在部分地区涨价还卖脱销了,可以拉来为“产销持续增长”、“制造业繁荣”背书。生物制药业因检测剂热销的大规模增长,经日也不该遗漏。盯住鲜冷藏肉、速冻食品,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小家子气了。不够“全面”,只剩下“辩证”了。
既然已经决心沙子里挑金字、矮子里拔将军,那就索性放得开。正所谓舍不得比基尼,套不着老富翁。带个“+”号的都算上,看上去就没什么问题了。
消费不是花了多少钱、带动多少产业的“宏观”,而是百姓日用的生活质量。检测剂大卖,抵消不了餐饮业、旅游业崩盘的损失。所有的生产最终都是为了消费,但是有的生产了幸福的主动消费,有的则是生产了痛苦的被动消费。卖棺材的生意兴隆,可不是“消费旺盛”的好消息。
4月份的消费数据大幅下降,反映了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走出困境,能靠“消费拉动”吗?确实已经有人在琢磨消费的“V”型反弹,辩证出了乐观情绪,但是这有点不够“全面”。
有的消费没了就是没了。比如封控期间没理发,结束后我一天两回跑理发店去“补偿型消费”、“报复性消费”吗?托尼小哥们千万别指望这个。大家去“补偿”一次,就过去了。所以,对“补偿性消费”不要期望过高,很多消费没了就是没了。还有的化作了冷柜冰箱里的冷藏肉、速冻食品,也没了。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要敢花钱、有钱花,才有“V”型。目前看来,难言乐观。经日雄文曰“超大规模市场释放的巨大消费能力,蕴含无限机遇”,显然对“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消费能力”都存在误会。
经日反复提到的“人均GDP1.2万美元”,豪情万丈的样子。也不看看隔壁球报道的美国,人均6.22万美元还水深火热、随时崩溃的样子。
市场也好,消费也罢,都是复杂、微妙的。不是人头乘上人均,就一目了然的。
钱花哪儿,决定了市场规模。都花在了只赔不赚的败家地方,超大的市场规模也会缩小。天天消费检测剂、在山沟沟里摆充电桩,就是如此。
有没有钱花、敢不敢花钱,决定了消费能力。经日捶过的新东方员工、前员工,有钱花吗?敢花钱吗?在这轮“疫情”冲击之下,已经失业、正在失业路上的人,有钱花吗?敢花钱吗?被巨大不确定因素冲击后的我们,敢花钱吗?
笔杆子习惯批评企业家粗放经营、野蛮生长,却在分析经济时粗放野蛮得吓人,总是停留在宏观的云山雾罩中雾里看花不能自拔,任由纸面上的数据野蛮生长。无论如何“全面辩证”,都是脱离现实微观的糙味儿。
没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总想绕道走,总以话术回避现实风险,这样谈经济尽是安慰剂。
当然,全面辩证地看待安慰剂,应该承认“全面辩证”总比“捶大厂”要好。所以,全面辩证地说,经日这次写得很好,以后最好不要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