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大屠殺、坦克、人
作者:廖亦武
二十五年前,天安門大屠殺發生之前,父親對我說:“兒子,好好在家呆着,共產黨不是好惹的。
”父親是過來人,歷經數不清的政治運動,膽子被嚇破了。比如“解放初期”,在他的老家鹽亭,幾分鐘就槍斃了幾十個“惡霸地主”,有人不過癮,還揮舞大刀,將 破碎的頭顱一顆顆剁下來,踢下河岸。人頭就這樣,接二連三地漂遠了,如同時間,如同總是在下一個渡口等待最新的人頭漂過去的夕陽。
父親丟下勤勞致富的地主爺爺,連夜逃走了,從此沒說過共產黨一句壞話。哪怕遭遇大饑荒,全中國餓死近四千萬人,他的小兒子我也氣息奄奄了,他也忍住不說。 那是怎樣的非人間啊,許多人吃草、吃樹皮、吃一種帶咸腥味兒的粘土(又被稱作觀音土),如果碰巧吃着一根大地深處的蚯蚓,就算了不起的美味兒。許多人因吃 觀音土被活活撐死。我奶奶也是這時候咽氣的,爺爺將骨瘦如柴的她夾在腋下,在坡上隨便刨個坑就埋了——可中國人民的偉大救星毛澤東還拒不承認錯誤,更為荒 唐的,是將大饑荒的罪責推給前蘇聯,於是苟延殘喘的老百姓全都仇恨前蘇聯,只因為狗娘養的“修正主義”在關鍵時刻撤走專家,中止了國際援助——他的副手劉 少奇實在看不下去,不禁嘀咕了句“餓死人,是要上史書的”,於是倒大霉,在稍後的文化大革命中被秘密監禁,並在秘密監禁中被活活餓死,以此驗證了“病從口 入,禍從口出”的古訓。
可二十五年前,毛澤東早死了,我才三十來歲,是從精神和行動上追隨美國垮掉一代的無政府詩人,信奉“在路上”,我不相信父親那樣的過來人。而全國幾十個大 城市的幾千萬示威者,大多數比我更年輕,更不會汲取父輩的教訓。特別是二十歲左右的首都大學生,號稱“天之驕子”,已經占據天安門廣場幾十天,在全世界的 關注下,過足了民主和自由的“毒癮”——可父親的話還是應驗了,共產黨開槍了,坦克碾壓過來。
我在驚恐萬狀中朗誦了《大屠殺》:“打穿腦殼!燒焦頭皮!讓漿汁迸出來。靈魂迸出來。濺向立交橋、門樓、欄杆!濺向大馬路!濺向天空變成星星!逃跑的星 星!長着兩條人腿的星星!天地顛倒了。人類都戴着亮晶晶的帽子。亮晶晶的鋼盔。有支軍隊從月球里殺出來!掃射!掃射!掃射!多好玩啊!人類和星星一起倒 下。一起逃跑。分不出彼此。追到雲上去!追到地縫和皮肉里去掃射!把靈魂再打一個洞!把星星再打一個洞……”
可父親的話只應驗了一半。自1949年以來,共產黨造成近一億人的非正常死亡,大家不僅忍辱偷生,還私下慶幸自己命大;也許有過零星反抗,但官方嚴禁記錄,久而久之就再沒人記得——而這次,中國老百姓終於集體反擊,一雪國恥。
2012年深秋,我在德國和台灣同時出版《子彈鴉片——天安門大屠殺的生與死》,公布了十幾個企圖阻止戒嚴部隊行兇的“六四暴徒”,他們像原始人類那樣可 笑地對抗國家絞肉機,他們的主要“兇器”是棍棒、石塊與火。坦克人王維林由此在這場不均等的對抗中浮現,中國人面對大屠殺的英勇震撼了全球。我在《子彈鴉 片》裡寫道:“那天晚上,至少有上百萬手無寸鐵的‘暴徒’與全副武裝的軍人對峙。開頭是一輛接一輛的坦克和裝甲車開道,碰着路障,就直接碾過去;後來就開 槍掃射了,大伙兒發出陣陣驚叫,一片槍聲一片血,人如亂草,嘎嘎被割下地。有個坐牢近二十年的‘暴徒’說:‘西方人只知道王維林,因為他一個人站大街中央 擋坦克。一長串坦克,突突突冒着煙,像不斷放屁的巨型甲殼蟲,左繞右繞,硬是被這個人給擋下。你是鋼鐵我是血肉,壓過來呀,王八蛋!這個鏡頭進入了歷史, 因為湊巧被外國記者攝到。據說美國老布什總統看了實況轉播,也忍不住流淚了。可是那一夜,中國有無數個王維林,沒有被鏡頭記錄下來。
’”坦克人王維林不是學生領袖,不是知識精英,此前沒引起任何注意,他留下那個短暫畫面,成為一個不可磨滅的歷史象徵之後,就被人脅裹而去。因為六四流亡海外 的中國人超過十萬,香港社會發起營救政府通緝犯的“黃雀行動”持續了數年,王維林都不在名單上。經《子彈鴉片》中若幹個被判重刑的六四暴徒證實,監獄內也 從未聽說過有王維林。
我的父親在2002年秋天去世,最後一瞬,他說不出話來,可眼睛牢牢盯住他的政治犯小兒子。警察曾在他的眼皮下搜查我、帶走我許多次,他死也不放心。也許他死也要重複“共產黨是不好惹的”——王維林的人間蒸發就再一次證明。
二十五年眨眼過去,我們都有些老了,圖片中的王維林還那樣年輕。遠遠望去,那白襯衣如夏日的百合花,純潔無瑕。坦克在百合花前怯步,構成穿越歷史的詩意。 而在可歌可泣的詩意的另一面,近三千個生命被剝奪,被淡忘。在《子彈鴉片》裡,我再次整理了丁子霖教授和天安門母親群體數年蒐集的《死亡名單》,其中有九 歲的呂鵬,僅僅因為深夜被槍聲吵醒,悄悄溜出門,就被流彈擊斃;有二十二歲的夏之蕾,一位來自南方的大學女生,六四凌晨四點多,她隨學生長隊從天安門廣場 撤退,走到東單時,槍聲大作,她踉蹌倒地說:“快點!快點!找個地方歇歇。我好像是中彈了。”接着,從她緊捂着胸膛的指縫中,熱血一股股湧出。幾位女同學 脫下她的襯衣,發現左乳下中了一槍。血一直在涌。當時一片混亂,昏暗之中,戒嚴部隊正從四面八方合圍過來。大伙兒別無它途,只得抬起昏迷的如花的她,向前 走着,走着。幾分鐘後,迴光返照,她突然從昏迷中醒轉來,衝着悲戚的大伙兒,開了最後一個玩笑:“同學們!我的花季結束了。夏之蕾本來就是夏天的花蕾,凋 謝得快嘛。
”二十五年了,槍聲遠了,血也枯了,全世界還在追憶六四,就如一個人不斷抬頭望天上的星星,有疲倦,有忘卻,甚至有懷疑,但這逐漸成為人類的記憶財富,因為 1989是世界歷史分界線,共產陣營瓦解以中國人的流血開始,在西方各種文史檔案里,有關六四屠殺的證據累積如山。誰會料到,今年五月的中國首都,竟然爆 出因追憶“六四”而集體入獄的大案——在電影學院教授郝建家中,在十幾位知識精英舉辦“研討會”之後,全部被警察抓捕。其中五人,因“罪行嚴重”被羈押至 今,他們是維權律師浦志強、社會學家徐友漁、前政治犯胡石根、八零後網絡作家劉荻,及也是六四死難者家屬的郝建。
此案在國內外激起新聞狂瀾。在家中追憶六四,跟寫反動日記差不多性質,如果這也犯了“尋釁滋事罪”,那就退回到“思想犯罪”的毛時代了。這幾天在波蘭接受 採訪時,因感覺離奇荒謬,我就講了發生在毛時代的一則故事:“有一對夫妻做愛,丈夫為了延長快感,就一邊抽送一邊高呼‘毛主席萬歲’,他高呼幾十遍,的確延緩了射精,卻不料隔牆有耳。革命群眾鄰居們立馬舉報,火速招來了警察,兩口子被破門而入的警察當場拿獲,隨之痛毆,隨之判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勞改四 年。
”翻譯和記者都忍不住笑,跟着又感覺對不住六四死難者和新近入獄者。記者說:“廖先生,您這是謠言吧?”我說:“在家中追憶歷史叫‘尋釁滋事’,這聽起來才 像謠言。”記者說:“那麼,請問,中國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我說:“沒進步也沒倒退,而是轟隆一聲騰飛了。”記者說:“我理解。可坦克人王維林和你的 《子彈鴉片》都不會轟隆一聲飛走的。”
2014年5月24日於華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