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普天之下还有这样不要脸的,不是刚说过香港是失败的典型的吗?不要把自己的狡诈和无耻当智商。把自己的屁股当脸来化妆好不好,实在太恶心了。我没离开过香港一天,亲身经历的全过程。还不知道什么是新鲜空气和臭屁?全球人都是有记忆的。莫非他们真的是白痴?还人民日报呢!真不要脸。香港的成功完全是按照香港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医疗系统的能力,尊重了科学规律。及早摆脱了“动态清零”的以政治为主导的抗疫错误观念的瞎指挥,再配合以全社会的经济民间力量的结果,这个是科学,所以也就是科学的胜利。 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香港的真实情况是国内老百姓不知道的,他们会说真话吗?会告诉老百姓香港政府和医疗系统的作为吗?会说孙春兰来了香港,支援的队伍来了香港造成了混乱和系统差点崩溃吗?会说市民们反感抵制,反对封城封区,不愿去方舱医院令到入住率不到2成吗?会告诉大陆百姓香港每个人分到了近3万的金钱帮助度过难关吗?会告诉对中小企业的政府支持发放了几次抒困金吗?等等等等。不会,绝对不会!这些就是写给内地老百姓看的,让他们以为这些人是多么英明伟大。政策和做法是何其正确。所以说是骗人的。我早就下过结论了,这件事,抗疫拿政治来做标准是愚蠢至极,科学只有科学才能解决,卫生问题也只能卫生标准才能衡量。再说香港并没有真的“清零”,每天还有几百例,而是真的和病毒在“共存”。政府卫生部门还在宣传呼吁要做好工作,提防第六波疫情的发生。
晚情楼 2022-04-28 10:04 ZT https://mp.weixin.qq.com/s/u_NN9hw2RtAVoZF8kE2K8A
香港人民的正常生活,开始恢复了。迪士尼人山人海,香港人欢声笑语。 在上海还没有进入封控前,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开。
原因主要有三:
1、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外资比例极高。
由于之前的严格封控,香港有近5成外商确定或正在规划搬离香港,移民转往新加坡、迪拜等地区。
专家分析,这些企业一旦离开,回来的机会就很渺茫,这会影响香港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此外,最近3年移民到海外的人数逐年上涨,这些人大多数是高净值人群。
2、香港不具备清零的客观条件。
清零不只是一个方针,它必须有实际庞大资源的配合。
大陆有国家动员能力、基层社区执行力、人民的纪律性、大数据出行记录。
香港没有这些条件,如何清零?
3、香港在封控措施上,受到法律的制约。
香港在讨论封城的时候,他们的专家组定下能不能封城的标准:
第一,封城后能否为不习惯做饭的香港人和在香港工作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及时提供一日三餐;
第二,封城后能否为停业的商铺提供财政补贴。
这两点做不到,就不能通过封城法案。
经过反复论证,议员们认识到这两点都做不到,遂放弃封城。
林郑月娥之后就宣布,当即解除对来自九个国家航班的禁令,减少酒店隔离,并在未来不断开放社交限制。
4月21日,尽管香港的新增人数是每日数千,但香港还是放开了。
林郑解释称: “这不单是一个公共卫生议题,而且还是跟思维发展、经济发展、民生需要、民情是有关系的。如果这只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话,那么做决定会非常简单:今天还有一千多的个案,那就什么都不开。” “但是,这不可以。因为我们七百多万的市民要生活,要到学校去上课,还要营业……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平衡。平衡的大前提是保障市民的生命、身体健康,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她看来,香港人民的生活、就业、福祉最为重要,清零目标次之。
如果为了清零而牺牲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亦是一种不公平。
林郑为什么敢这么说?
因为这几年,香港市民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一方面,房地产的问题积重难返,很多香港明星都因为买不起房子,跑到内地发展,更别提普通老百姓了。
由于各大寡头家族们对房地产的垄断,普通香港市民一生下来,都是为一个笼子房而奔波劳累。
这些人还在娘胎的时候万万没想到,自己尚未出生就已经欠下了政府的一套房。
从去年12月到今年2月,香港的失业率高达7.2%,创下了200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同期,失业人数增加约8300人至26.16万人,就业不足人数则增加约6400人至15.46万人。 因为一些封控政策,香港的许多行业遭受致命冲击,市民面临着失业的窘境。 此外,香港防疫的基层人员,也是怨声载道,不堪负重,生死疲劳。 如今香港人认为,为了得到这一个“0”,需要牺牲太多的“1”。 香港是一个民主社会,政府会尊重人民的意见,因为人民手里有着决定他们政治前途至关重要的“投票权”。 所以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偏向于多数人的利益。 既然做出了放开的选项,那么决心也很明显了——就是要保民生,保经济。 发钱是最有效的手段 放开只是让大水灌进来,但池塘里的鱼已经饿得奄奄一息,光有水也不行。 不似某些厚颜无耻的人所说的那样——都发钱等于不发钱;在这次香港疫情中,发钱成了香港政府的主要救市措施。 为保民生,香港政府在防疫期间开启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直升机撒钱模式。 比如,香港政府曾通过第六轮防疫抗疫基金对清洁工、保安员,以及在日常工作面对高暴露风险的特定群组,如机场货运员工进行补贴,津贴额为每人每月2,000港元,为期五个月。 再比如,香港前后多次发放消费券给市民。 在第五轮疫情中,香港政府也在《财政预算案》提出推行新一轮消费券计划。 香港政府将总共向每一名有资格市民发放总额10000港元的消费券。 第一阶段是先在4月7日利用2021年消费券计划的登记资料,向符合条件的市民发放5000港元消费券,符合条件的市民会在新一轮消费券计划第二阶段推出时获分期发放余额。 特区政府估计,第一阶段将会有超630万香港市民收益,那就是31.5亿港币。 香港政府还推出了“临时失业支援计划”,符合资格的申请者可以获得一笔超过10000港元的援助金。 除了对个人的补贴外,香港还对中小企业进行了补贴,推出了“保就业计划”。 4月12日,香港立法会财委会召开特别会议,以0票反对通过了特区政府提出的新一轮保就业计划,该计划涉及款项430亿港元。 这项经过改良的新一轮“保就业计划”,将会覆盖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下的企业。 根据该方案,符合申请资格的企业雇员将会得到一笔从今年5月至7月的工资补贴。 根据该计划所规定的条件,在条件范围内月薪高于8000港元的员工每月将获得8000港元的工资补贴;工资高于3000但低于8000的员工每月将获得4000港元的工资补贴;月收入低于8000的兼职员工,同样在符合申请条件之列。 香港政府预计,这一轮“保就业计划”将会最终导致全港大约160万名员工受益。 饶是如此,在疫情的高压之下,存款余额不足的香港人,仍然不得不时刻准备着与贫穷作战。 实际上,断断续续的疫情直接导致了香港失业率持续攀升。 特区政府统计处3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为7.2%,相比去年11月至今年1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创下自200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就业不足率上升0.2个百分点至4%。 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期间, 失业人数增加约8300人至26.16万人,就业不足人数则增加约6400人至15.46万人。 总就业人数较去年11月至今年1月减少约20500人,至361万人,同期总劳动人口减少至387万人。 新冠疫情在香港持续超过两年,已经严重影响香港经济民生,许多行业遭受致命冲击,许多香港市民面临失业的窘迫困境。 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有一些底层市民,甚至已经穷困到了三餐不继,每天只吃一餐的程度。 逼得香港社会福利署不得不开设当代赈灾“粥棚”,向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伙食,堪称当代版赈灾“粥棚”。 社会福利署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前11个月共收到20638份申请,较2020年同期上升6.2%,共有61864人次收益,达364万餐次,分别较2020年同期增逾20%及9%。 香港在疫情之下窘迫的民生问题或许能够解释,香港政府在过去两年多制定和施行政策时的摇摆不定才最被诟病。 疫情好转,逐步放松管控 在防疫和民生之间,香港政府似乎一直试图在防疫和民生找到一个平衡。 然而,过去两年香港距离与内地通关总差临门一脚,民生凋敝,最终两个目标都未能达成。 在民生问题的重压之下,香港政府不得不在疫情有所好转的情况下,放宽社交距离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 食肆恢复有时间和人数限制的晚市堂食,但是酒吧、酒馆要继续关闭; 美容院、体育中心、娱乐场所、宗教场所、主题公园、影院等都可重开,但有人数限制,所有人在住所内要戴口罩; 限聚令放宽至4人,解除禁止跨家庭聚会; 在符合接种疫苗要求下,影院可恢复在影片放映时饮食;香港的室内体育设施、体育馆、户外体育场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演出场地等公共娱乐文化设施,也将部分重开; 此外,香港还将恢复不超过30人的本地游,在符合接种疫苗要求的前提下,人数上限可以被放宽至100人; 老百姓有了钱之后,也就敢消费了。 如此,商场好了起来,餐饮业好了起来,酒店、旅游、娱乐消费,也好了起来。 当中小企业,个体户都有了一口饭吃,就业问题,也就得到了缓解。 经济,活了起来。 如今,香港网友非常骄傲香港成了在这次疫情危机中最早恢复正常的城市。 “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疫情结束,繁华的香港又回来了。” “看到这些画面我都流泪了,太不容易了,香港从疫情中熬过来了。” 数次新冠疫情,这次(第五波)疫情对香港的冲击最大。 与疫情两年多的斗争,香港暂时不再是海外公司通往内地市场的门户,也不再是内地与海外进行跨国贸易最重要的中转地,很多人对国际地位下降怀有深深的警惕。 而第五波疫情,似乎成为了最后那根稻草,很多人和企业,都开始考虑离开这个曾经的东方之珠。 这一波疫情,香港失去的可能不只是几个月的时间而已。 也许,有一部分失去的,将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