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或《水浒传》是我小时候最喜欢读的书之一。 我至今还记得某年暑假,坐在故乡老屋的某个窗口,捧着散发油墨清香的《水浒传》孜孜以读的情形。 那是我的第一套《水浒传》,记得是一百回本。而我第一次读到的水浒是借来的,记得是一百二十回本。 多年以后,国内拍了一些水浒故事的电视剧,有些颇有可观。 再一次读水浒,已经是身在海外的许多年以后。这一次是中华书局的一百回本。故事情节依稀记得,人物形象有点模糊,已经触摸不到当年阅读的心境了。 直到几个月前,开始读金圣叹批评的水浒,七十回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原先对于看点评本的书有点抵触。正如有人认为,读翻译的书就像吃他人嚼过的食物一样。看点评本的书就像带着批评者的有色眼镜去看风景。当年的想法:我自己有一副眼镜,何必换别人的呢?所以虽然早就听说过金圣叹批评的七十回本水浒的大名,但是一直也没有动力去找来看。 这个想法在两年前读了白先勇的《细说红楼梦》之后,有了一点转变。于是去找了金圣叹批评本水浒来看: 真好看! 第一好看的是金圣叹的评论文字:真正是妙论!金圣叹是一个才子。文字跳脱飞扬、不拘一格,却批评犀利、针针见血。比如,他关于施耐庵用春秋笔法批判宋江这个人物的段落,读来实在是痛快。再比如,金圣叹对于水浒写作手法的一些领悟,也颇有参考价值,即便吾人无意于创作,对于提高欣赏小说艺术的水平也不无裨益。 第二好看的是七十回本水浒本身。一百回本也好,一百二十回本也罢,都有很多宋江等一百零八人聚义水泊梁山之后被朝廷招安(投降)之后被驱赶去与辽国人打仗,又和别的土匪如田虎、方腊等打仗。当年看水浒,就觉得一百零八人被招安之前的故事好看很多,招安之后的情节味同嚼蜡,印象最为模糊。 金圣叹妙手一改,把招安之后的情节全部删去,把招安之前的故事精细编辑,情节更为跌宕起伏、人物更加形象生动、语言更加流畅。好的文学作品是改出来的。曹雪芹自己说对《红楼梦》在十年内改了五遍。《水浒传》也有多种版本,也经多人改写,然而以我所见,金圣叹版水浒似乎最为成功。 以前读《西游记》的时候,总是对于孙悟空去往西天取经之后的情节不太喜欢,常常在头脑中幻想美猴王出了五行山后继续与玉皇大帝战斗的情节。后来看了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觉得假如有人把孙悟空传从《西游记》中独立出来,那该多好。我至今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作者。然而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类似删改确实好。 赞叹之余,要来评论一下水浒的主题。水浒的主题历史上有种种争论,大陆解放后又有许多意识形态的扭曲。撇开意识形态的色彩,我们来看看水浒究竟写了些什么? 《水浒》的主要人物就是所谓“逼上梁山”的一伙土匪而已。这里面有平民百姓,有政府的下级官吏,有遁入空门的道士、头陀,有地方上的地主、豪强,等等。该书的主要部分(在金圣叹本中基本就是全书)就是通过个人小传、或数人合传的方式来描写这一百零八个土匪的经历。 水浒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把土匪当作了故事的主角。其“逼上梁山”的情节设定,使得这些个土匪有了被读者同情的基础。但是这样一来,也有了某些相似的限定。金圣叹说,水浒的好在于作者写的人物能够在相似的情节下写出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言语、不同的精神面貌。比如,大家都知道潘金莲偷情,是和武松有关的情节;可是后来又有潘巧云偷情,是和石秀、杨雄有关的情节。同样是偷情,以及奸情败露的情节,金圣叹版水浒处理的大不相同,写出了三个好汉不同的性格特点。又比如说,打虎的情节,出现了至少三次。武松打虎大家都知道,李逵杀虎知道的就少一些,还有解珍、解宝兄弟打虎的,知道的人又更少了。同是打虎杀虎,却可以写出变化、显出几个好汉不同的性格,这就是作者的功力所在。 这类看似雷同其实大不相同,在类似情节中写出不同的行动、言语、思想活动,刻画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实在考验作者的写作水平。然而大多数读者和我少年时一样,看书大抵仅仅在意情节,看的时候痛快淋漓,看完也许还记得一些精彩情节,如此而已。对于作者的写作手法的细微之处往往不加留意,缺乏体会。所以金圣叹版水浒就有相当有益。你未必要完全同意他的批评观点,但是你至少可以从他的批评中得到一些启发。 小说以一群土匪为主角,批评政府,甚至于宣扬反抗政府,当然不符合中国历朝统治者的利益,所以《水浒传》在明朝曾经一度成为禁书。由于同样的原因,在1949年后的大陆,水浒又一度被当作宣传农民起义的书获得中共统治阶层的背书。同样从意识形态出发,同样专制的明朝与中共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部小说的命运真是一面镜子。 金圣叹版水浒的好看就在于不仅有第一层水浒故事本身的跌宕起伏之情节、性格鲜明之人物、明白晓畅之白话,还有第二层金圣叹批评之痛快淋漓、快意恩仇。二美合一,所以我认为:金版水浒比其它版本的水浒更为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