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拉不出屎赖茅房,这个茅房就是当今流行的厕所一说,公共厕所在不远的过去叫公共茅房。 在北京的故宫里面,考察故宫的人都没有找到过茅房的位置。 难道说宫里的人不拉屎吗? 当然,不行大小便之事是不可能的,那么在故宫里的人,都在哪里方便呢? 其实大小便是拉在放了焦枣儿的木桶里,焦枣儿滚动灵便,屎一下就到桶底了,不会散臭,只有焦枣儿的甜香味儿,再由粗使太监拎出宫。 另:据《五杂俎》记载,明孝宗弘治皇帝时期,皇帝如厕用的手纸是四川一地所贡的用野蚕茧织成的粗丝布,像一般手纸之大,用后丢弃。令人称趣的是,这些被皇帝用过的丝帛,一名太监看着可惜,就一张一张地积攒起来,统一清洗晒干后,竟然织成一幅帘帐,挂在他的小屋里。一次,皇帝闲游散步,正好看到了这个帘帐。这个帘帐很有特色,一小块一小块地织补起来,就像僧人百衲衣一样,吸引了皇帝的眼球,于是就问此为何物,太监不敢撒谎,如实招供,说是用您老人家的“手纸”做的。皇帝大为惊愕,大呼这太可惜了,这才下令以后如厕用纸代替,不要再用帛了。
后来明代皇帝用的手纸也不一般,是由内官监纸房抄造,呈淡黄色,绵软细厚,裁方可三寸余,由专门管理净房的近侍太监收着,随时进呈使用。三寸见方的手纸尚不及巴掌大,哪有现代人这样用得放心舒服,皇帝尚且如此,一般老百姓可见一斑。
到了清朝,马背上下来的后代可节省得多了。慈禧太后用的卫生纸是将一大张白棉纸按需求裁好后,用水将纸喷得又潮又蔫,然后垫上湿布,用热熨斗熨两遍,使原来带毛发涩的纸变得光滑平整,叠好备用。这种卫生纸对太后来说,不一定是如厕用,也是她的经期用纸。男性皇帝就没有这么好了,光绪用的如厕手纸,就是普通的揉过后去掉内硝的裱心纸(衬裱字画的毛边纸),很一般,并无特别之处。 据说清代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与现在的一般马桶相比,除了不能冲水之外,没有多大的差距。李阳泉先生在《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一书中描绘说“(官房)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制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 不仅这样,皇室人员羁旅途中所用的卫生设备现在看来也是相当高级的。1903年3月,慈禧以恭谒西陵(在河北省易县西)为名,要乘火车抖抖威风。据说当时慈禧大小便用到的便器叫“如意桶”。清史家孟森这样描述:“兰泉承宣怀指,车中备铁床、裀褥枕被,花车原有卧榻置不用,计吸鸦片烟非此不适故耳。床横置,面车窗,以幔围之,床身购诸肆,嫌柱稍高,截其脚而移高其床面。床侧一门,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一绣墩。车身亦(遍)套黄绒,而以缎贴里。”如此高级的卫生设备,在当时称得上登峰造极的了。 李阳泉先生在《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一书中描绘说“(官房)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制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
李先生的描述有点牵强或还是没有准确具体到型制、结构、尺寸、工艺、装饰等等,既然可以描述大概肯定看到实物,何不量个尺寸画个图拍个照片什么的·····遗憾! “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 我不想对此考证,就黄沙和水银在一起做何解释?比例重量是多少?木桶结构如何承受如此重量?······等等 “ 到了清朝,马背上下来的后代可节省得多了。慈禧太后用的卫生纸是将一大张白棉纸按需求裁好后,用水将纸喷得又潮又蔫,然后垫上湿布,用热熨斗熨两遍,使原来带毛发涩的纸变得光滑平整,叠好备用。这种卫生纸对太后来说,不一定是如厕用,也是她的经期用纸。男性皇帝就没有这么好了,光绪用的如厕手纸,就是普通的揉过后去掉内硝的裱心纸(衬裱字画的毛边纸),很一般,并无特别之处。” 这个可以想象的纸是很高级了!那可怜的光绪皇帝用裱心纸见水就烂了!现在有些水墨画家都用宣纸!哈哈! 听过一些好玩的,比如元代画家倪瓒有洁癖,要仆人收集蝴蝶翅膀,上茅厕时撒在厕中,物落下时自然隐没在纷飞的彩色蝶翅中间…… 至于拭秽用品,搜到一篇《中国古代拭秽风俗流变考》…… …… 清朝人用纸拭秽,有多处文献可以考证。此处仅举一例,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段刘姥姥拉肚子的文字:刘姥姥觉得腹内一阵乱响, 忙的拉着一个小丫头,要了两张纸就解衣。众人又是笑,又忙喝他“这里使不得!”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上去了。这段描写说明,在曹雪芹生活时期,无论是大观园还是乡下的人物,都已经使用手纸拭秽了。 …… 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木头片或竹片 …… 在早期的佛教诸律中,记载了释迦牟尼指导众比丘使用厕筹的事情,如毗尼母经卷第六: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罗门种姓。净多污,上厕时以筹草刮下道,刮不已便伤破之,破已颜色不悦。诸比丘问言:“汝何以颜色憔悴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厕时恶此不净,用筹重刮即自伤体,是故不乐”。针对这种情况,释迦牟尼佛说:“起止已竟,用筹净刮令净。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令净,不得厕板梁栿上拭令净,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度量法,极长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着净筹中。是名上厕用厕筹法。” 《外国建筑史》描述凡尔赛宫的楼梯就觉得分外恶心……马桶是放到门外定时有人收的,倒“夜香”,就是在初更的时候有专人收集生活污水(啊……这个代词真文雅~)大约记得是,由于凡尔赛宫没有厕所,绅士贵妇们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开舞会,吃珍馐百味,品琼浆玉液,却都在楼梯底下解决大小便问题,陈老狠狠地嘲弄了一番此事. 根据资料收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