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乔布斯去世让人震惊,掐腕痛惜。一直关注着他的自传什么时候上市,在上市的第一时间里,我急不可待地买到了这本书,而且一下买了两本,本想送给朋友家一本,他们家有个和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孩子。可是有人提醒我说,不可以送书的,和“送输”谐音。怪我孤陋寡闻,于是就变成我和儿子可以同时看了。 儿子早早看完,又看了一遍,可我还是只有临睡前看上一会儿。他每天都监督我,“wow,看到这儿啦,快点啊!”。终于我也看完了,我们时不时地交流感想。代沟,和文化的差异,让我们的注意力,停留在不同的地方。我让老公也看看,可一年多过去了,他还没看完。 昨晚,我看儿子堆成小山似的书,横七竖八地躺在沙发上。就随手翻翻他正看着的书。他马上解释说,他会收拾的,别看那么多的书,他会一两天一本,很快看完的。让我别动他的书。我和他一起读的书并不多,往往是他极力推荐的,:“妈妈,这本书呀,我看了两遍,您一定要读的”。他推着搡着放到我手里,我才会“不辜负他的期望”,去读。据说美国成人平均每年读一本书。在儿子的鼓励和鞭策下,我还是“严重超标”读了一些好书。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我问他:“儿子,还记得我们一起读读《乔布斯自传》吗,说说你觉得对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他想了想,:“他是一个有思想,坚定的信念,与众不同的人”。 我说“我最感动的是他的养父母,能够为孩子而转学,有几家父母,亲生的父母,能够尊重,遵从孩子的愿望,这样地宠,惯孩子。这样为孩子找合适的学校而搬家。” “他没有父母,他觉得是被父母遗弃的孩子,这才造就了他的性格”。儿子这么说。 “可是,他那‘完美主义’不是受他养父从小带着他,“摆弄”车的影响吗?”像书里说的故事,他的养父母为他的成长付出了全部的爱,养父在他小时候,陪他一起时间很多。我嘴上说着,心里想着老公做的差远了。 “要是没有他‘变坏’的那段经历,他不会成为后来的乔布斯”,儿子关注的是他那段极端的,放纵的,包括吸毒的经历。 “是啊,他曾经身无分文,病困交加地在外‘游离’,为了寻找精神的‘真谛’”我觉得对父母来说,那段是什么样的空巢啊,空的几个月毫无音讯。 记得那时儿子看到兴奋处,拍案叫好, 非要拽着我到他边上,读给我听。那些篇章是在书的后半部。我呢,仔仔细细读那开始的前半部。由他的亲生父母,想到贺梅的父母。贺梅长大了,会不会像乔布斯一样,不理他的亲生父母?嗨,想多了! 我和儿子共同感慨,感叹的是他“自己被自己亲手创立的公司踢出去”的那一段。为他“东山再起”连连叫好! 今天早晨,问起老公是否看完,有何感想。他说书就在咖啡桌上,可没捡起来看完,他感觉,聪明的孩子更怕学坏,真不好管。估计他,还没看到一半。职场风云确实是最精彩的部分。 能和孩子一起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孩子从坐我在怀里让我读给他听,到自己会找书看,然后到给我推荐,和我“平起平坐地”读书,还和我分享读书的感受,人生的这段光阴是多么的美好。 本周新篇: 莫言的老乡(微薄) 退休的“洋姐”告诉我说 吵什么啊,吵?(微薄) 帅哥美女话导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