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父同母的大哥,比我大近两轮。十多年前他来加拿大,我带他野营加西。临行换下四人帐篷,买了个六人“双居”,六尺男儿也能在里面站直的“豪宅”帐篷。
大哥从军事学院毕业后被发配西藏。曾经发放过六位数军用帐篷的他,居然没有睡过帐篷!
他跟爷爷奶奶生活直到考上大学,是个地道的南方人,如果没有米饭,那就不叫吃饭。我左手拎着电饭锅,右手提着豆浆机出发了。
第一站班芙国家公园。天色渐暗搭好帐篷,咦,怎么觉得空荡荡的呢?哇呀,才发现老公把睡袋们忘家里了!抬手腕,查手机镇上Sports Check还有15 分钟关门。我一脚油门,赶在关门前进到了店里,不一会儿拎了四个睡袋,无比幸福地回到了我们的“豪宅”。
行程十天,我想方设法加入各地方的“时令”庆典,又让大哥体验到不同的“野”味儿:大米饭豆浆加烧烤,帐篷,酒店和小木屋交替,没想到他一下就爱上了小木屋,那种两居室带厨卫的“豪宅”。暗下决心,下次要带大嫂一块来加拿大落基山,再住小木屋。两年后他如愿以偿时才吐露那憋了两年的心愿。
喜欢冰岛教授家的小木屋,可飞六个小时有点远,喜欢打猎的朋友有个夏季“闲置”的木屋却不到的一半行程,一脚油门,一段歌的路程。
那儿曾是百年前欧洲移民繁盛聚集地,有房车,帐篷区和高尔夫场,最好的沙滩和峡谷森林区开辟出一木屋“小村”。村里不到二十幢大小不同,式样色彩各异的小木屋。
2014夏天,我偶遇“村长”。他和太太热情邀我和老公去他们的木屋做客。在对湖的大阳台上,我们喝着咖啡,品着甜点,聊得很开心。
原来他们俩年前轻时都是教师。喜欢旅游,曾经拖家带口去澳大利生活了三年。他们找到一家有相同理念的,想来加拿大暂住的家庭,“互换”了家。那段经历让他们特别想有一个自己的度假的木屋。一次村长出差到华盛顿,看到报上刊登木屋设计比赛的得奖设计,有一款他们特别中意。花$1.00USD邮购了一份图纸。
他们夫妇花了整整一个月搭起了木屋的“壳子”。当时材料费$1000。按今天的价格,应该是$10000。四十年后的今天,除了重新刷过外墙,木屋依然保持完好的“原始”状态。
说着说着,我们想到了一块:为何不盖个自己的木屋!
他们慷慨地把那张保存了四十年的发了黄,几处破损被粘连,而胶带已经脱了的图纸借给了我们,还带我们绕公园走了一遍,告诉我哪块地是可选的空地。我边走边拨打电话,告诉朋友我要盖木屋,村长四十年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
“好啊!那你们就做我邻居吧!”
抽出钱夹里的支票,签上望儿大名,我定了朋友家紧邻的地:一片被齐膝野玫瑰淹没了的森林!
大哥下次来,再也不用担心忘记睡袋了。那班芙小镇买的“多余”的睡袋们,也有地方去了。
好像一个说去就能去的木屋就在眼前。
相关博文: 我住过的那些B&B(完)R教授的小木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