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華人投川者投川的主要動因之一,是對大學錄取中的AA不滿。從所認識人中對大學錄取AA不滿者來看,大致可分成三類型: 1.孩子還未上大學,強烈認為華裔孩子會被AA損害; 2.孩子己上或上過大學,但未能上心儀的學校,認為是受AA所害; 3.孩子己上或上過名校,但感嘆孩子曾為了被名校錄取太累太辛苦,比其他族裔孩子付出了更多努力。故而認為AA不公。或者超越自己子女的狀況,感覺其他華裔孩子入名校難而替他們鳴不平。 這三類中,第2類的人數稀少,第1類的較多,話也說得較尖銳:你孩子上了藤校很高興,卻不知另有千千萬萬想上藤校的華裔孩子未能如願。有指本人站着說話不腰疼的意思。 我這裡提及的AA是對低收入/低教育背景家庭的少數族裔(即一般認為的disadvantaged minority groups) 孩子在大學錄取上優先或照顧的政策,並非指絕對的強加種族比例錄取。 在我《美國大選與華人態度及代溝》小文中說過: “本人對大學錄取上照顧低收入/低教育背景家庭少數族裔孩子的政策,並不反感。一是周圍的華裔孩子們基本上都上了心儀的大學,即使不是頭幾個志願的,也是很好的學校。二是比較了解少數族裔學生占多數的大學情況,知道這些學生的不易。畢業典禮時,見到一些學生家老老少少幾代人,來參加慶賀可能是家族裡產生了頭一個大學畢業生,總為之而感動。” 這裡就上述中的“一是…”再多說幾句。 本人開始關心華裔孩子的大學錄取,是在約十年前。如我那《逸草原創:我們相識在網絡》文中所述,因此還從網上結識了一群好友,互相關注交流孩子們的成長。因本人參與了所在城市由大陸華裔移民所辦第一所中文學校的創立,並業餘分管該校的教務數年,對一批華二代比較熟悉。加之本人在國內和來美後都在高校工作,同學親友間也常以孩子教育為話題。對周圍華二代十來年中的大學錄取情況,可以算是比較了解。 是的,“周圍的華裔孩子們基本上都上了心儀的大學,即使不是頭幾個志願的,也是很好的學校。” 這也是為何周圍的華二代本人,基本上對所經歷過的AA並不反感。 孩子能上名校確實可喜。不僅在所受教育和對日後的同學好友網的建立是件好事,一些藤校所給予的慷慨資助,也使有些朋友孩子上大學間的所付費用,低於上普通州立學校。 一些認定學醫的孩子,選擇了上州立大學。既在一般情況下費用較低,又相對容易地少花一兩年完成本科學業,以較高GPA提前申請進入醫學院。 看看周圍進入頂尖名校的孩子,幾乎無一不是相對出類拔萃。頂尖名校不只按學業成績錄取學生,而是看各方面相對全面的優秀。這對原來較單純看重學業成績的華裔家庭教育,起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如網上結識的朋友《把孩子培養成常青藤名校需要的人 (轉好友文)》所言:“不管上不上藤,都應該把孩子培養成藤校想要的人。” 也就是一個有良知和理想,對人友好,與人為善,關心社會,奉獻集體的人。 小草當年申請了HYPMS中的四所,被其中三所錄取,唯有H,被放在了waiting list上。曾想過未被H錄取的大概原因。先後看到一些朋友的孩子被H錄取,幾乎無一不是頗有特色。比如有一孩子申請H時,已立志今後要學獸醫。除了優異的學業成績和服務學校/社會的記錄外,她的一篇申請essay,寫了從家裡一條狗狗的眼裡,看自家人看世界。這樣的有趣特色和反映出的相對成熟有思想,能被H錄取應是不奇怪的。 AA的方向若是引導少數族裔的孩子在自身族裔群中,往“脫穎而出”努力,同時也學習其他族裔孩子(可能是不同方面)的優秀,應該是不錯的。 對前面所列不滿AA的第1類朋友提示一下,別只將孩子的學業成績與其他少數族裔孩子作比較,由此來判定所謂“AA的不公”。若朝着“把孩子培養成藤校想要的人”方向努力,你們的孩子們今後應是會讚賞/感恩(appreciate)你們這樣的努力的。 要說第2類的朋友,請看看周圍這麼多上了心儀學校(包括未被特別想進的學校錄取,但上了被取的學校後也覺得很不錯)的孩子。你能認定你的孩子是受AA所害? 第3類的朋友們,可以問問你的孩子或你為之感到不平的孩子們,他們在為大學錄取上的AA還普遍糾結嗎?若他們並不太糾結的話,你又何苦為此糾結呢? 有網友跟帖說:“入校種族分配(AA),實質是種族歧視。民主黨是以反種族歧視之名實行種族歧視,而這條受害最重的恰好是華裔”。本文所述顯然從“什麼是AA”起就與該網友觀點不同。 就“如今的AA是否成了反向種族歧視?”的話題,與周圍一些朋友也有過討論。因話題會拉得較開,將另文再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