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李银河女士的“《狗镇》再思”之后,有点感想:
李女士认为:一个社会有人穷有人富,到底是个人问题还是体制问题?也许都有,但是体制是更加有影响力的因素。我对于李女士的结论很佩服。说到底,在美国受教育没有让李女士被美国的观念毒害,可见李女士的修行甚为了得。
这个问题在北美,传统上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在假设的“公平竞争”的前提下,穷人被断定是懒人,或更糟,游手好闲者,存心不劳而获者。这样的观点在改革开放后也被引进到中国,所谓“勤劳致富”的口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言外之意:如果你致不了富,那是你不勤劳!
这样的意识形态造成的后果是:受害者被错怪了。穷人,作为体制的牺牲品和受害者,不仅没有被视为牺牲品或受害者,反而被视为社会进步或经济繁荣的绊脚石。
看看今天的中国,人人唯利是图,个个唯“财”是举,对于社会上那些包括穷人在内的弱势群体,有多少人认识到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现行体制的牺牲品?
这样的思路的更严重的后果是:社会问题被个人化了。比如,贫穷这样一个社会问题就被个人化为:某些人的懒惰。于是,相应的解决方法:把他们的懒病治一治。而体制上的弊病就被忽视了。
不论中国还是美国,从社会的既得利益团体的角度来看,指责受难者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因为当大众的注意力被转移到那些贫穷的“懒人”身上时,那些既得利益团体成员以及他们从中获益的体制就被免责了。
因此,当我们面对社会的弱势群体,不论是穷人,精神病人,同性恋者,失业人员,还是少数民族,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等,我们都要谨记:他们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体制性的弊端造成。要帮助他们,体制性的改革才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