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2007年的这部电影实际上探讨了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在这里,物沿用中国文言文的用法,不仅包括具体的物体,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还包括了人创造出来的机构、组织和体系。
主人翁克里斯多夫(后为自己命名阿历克斯)在大学毕业后不顾父母的期望,坚决地抛开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能给予他的世俗的“物”:好车,金钱,名牌大学的“钱”景,一个吵吵嚷嚷的中产阶级家庭,等等,带着几本杰克•伦敦,亨利•大卫•梭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走上了流浪者的道路。两年在路上的生活之后,他最终一个人徒步进入阿拉斯加的荒野,在那里生活了一百多天,最后因为误食有毒的野果而死。
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明星,没有曲折的剧情,没有暴力、色情,甚至没有罗曼蒂克的爱情, 却可以让人一口气看下来不觉拖沓不觉沉闷。原因何在?
除了非常不错的年轻演员和有才华的演员兼导演肖恩•潘之外,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原型”效应是不可忽视的。
这个原型,就是从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以及杰克•开鲁雅克(《在路上》)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描写的主人翁们。而这些主人翁的共性在于一种反社会反文明的要求,认为人应当回归自然,回归到原初的天人合一(或物我无间)的状态。
弗洛姆在他的《人本主义的精神健康概念》一文中认为:人的存在之根本的痛苦在于自我意识。由于人身处自然,却又超越了自然;人把自我视为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存在,这种认识使人感到无法忍受的孤单、失落和无力。
要结束这种痛苦,弗洛姆认为一直以来有两种答案:一种是退化论的,即认为人应该退回到原始社会,退回到人诞生之前。因为在那时,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还没有意识,也就还没有从物中分离出来,天人是一体的,无法区分开来的。在这种状态下,人没有痛苦。
《步入荒野》里的阿历克斯走的就是这样一条求索之路。然而,阿历克斯在荒野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帮助他认识到孤身一人、远离尘世、过苦行僧的生活不是追求幸福的必要条件,实际上存在着另一条道路,用临终的阿历克斯自己的话:“只有分享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阿历克斯的临终悟道暗合了弗洛姆推崇的对存在的痛苦的另一个解答:寻求自我的完全的诞生。发展自己的意识、理性、爱的能力,直至个人超越了他自己的自我中心方式的介入,并达到一种新的和谐,一种新的和世界的合一(即天人合一)。这种主张,我称之为进化论的。
阿历克斯其实正是因为感受到生命的痛苦,感受到孤单、失落和无力,在前辈思想家的指引下才踏上了反社会反文明的浪迹天涯之路,直至只身深入不毛之地,寻求与世隔绝的隐士式生活,都是在实践退化论的可能性。最终,他在前辈思想家的指引下他反思了自己的“俗世”生活,意识到:幸福的要义在于有人分享。做隐士虽然不错,却失去了与他人分享的可能性,也就丧失了和他人合一的可能性,因此就无法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境界。
要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只有在俗世中。因此,阿历克斯这个超级流浪汉先走了退化论的道路,之后悟到了进化论的真谛。可惜,阿历克斯的意外死亡使得他无法尝试进化论的方法了。不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他也算死得其所了。
而我们,在红尘俗世中生活着的人们,在占有欲和利己主义高于一切,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活着的人们,是否还能体会到生命的痛苦而去寻求解答呢?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