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由某个国家的全体人口或所有够资格的成员来治理的一种体制,典型的民主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来实现的。” (根据谷歌定义搜索)
史上第一个民主政体出现在雅典,是直接民主,也就是说,每一个够资格的公民都能够参与讨论。可以想象,成千上万够资格的公民都参与讨论,那样的民主一定非常喧闹。这种民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们一直都在参与,而不是每隔几年有一天去投票。
对埃及今天的情况最重的批评是:军队逆民主进程而动。
“在军队撤销穆尔西总统之职前数小时,44岁的默罕默德•鲁尔非(政府雇员)说,他相信,假如军队废除支持总统者所谓合法民主程序的话,他们会动用暴力。”(亚历山大•德吉尔多士,《马来西亚星报网络版》,2013年7月5日)
“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说,‘我们从不支持’军事干预。他补充说,‘然而埃及需要的是民主的欣欣向荣,以及真正民主的转变过程’。……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在他访问突尼斯时说,在隔壁的埃及‘民主程序停止了,但是必须回到民主的轨道上来。’” (CBC新闻,2013年7月5日)
“外交部长约翰•贝尔德的一位发言人瑞克•罗斯断然说,穆尔西被夺权的事件是”一次政变。’”(马修•费舍尔,后媒体新闻社,2013年7月4日)
但是穆罕默德•穆尔西曾经表现得像我们的首相哈珀。他无视群众的抗议,好像数百万民众想要什么在一个民主政体里无关紧要似的。
“随着接下来几天局势日益紧张,穆尔西依然目中无人。根据军队内部的消息:星期三,总统在和军队司令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将军最后一通电话里放声大笑,表达了对反对他的大规模示威的轻视。
“对于塞西的联络熟知的这个线人说,‘他就是不相信现在的状况。’任何希望这位大胡子、戴眼镜的穆尔西主动提出全民公投,或者悄悄下台的希望都不复存在了。(路透社,2013年7月5日)
我们已经习惯了认为民主只能通过代表形式,只有通过选举政客才能实现,以至于忘记了直接民主才是民主最早的形式,才是真正代表所有人的民主形式。
在加拿大,我们知道:民主的多数制如何扭曲了民众的意愿;其它国家的选举制度更好地代表了有选举权公民的政治倾向。不过,任何一种选举制都不能像直接民主那样准确地表达全体民众的政治观点。
当我打开电视新闻节目,在广角镜头里看到埃及每一条道路上充满如山的人潮,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在一个新闻节目中,埃及一位官员称:3300万民众上街示威要求军队让穆尔西总统下台。那可是埃及人口的三分之一强,较那一千名选举产生的代表而言要有代表性的多。我们知道,所谓代表,本身就意味着不能准确代表其选区内每个公民的观点。
“幸好,在世界范围来看,较之糟糕的冷战时期,如今的政变往往导致更加迅速地回到正常的民主程序上来。”(约书亚•基廷,《温尼伯自由新闻》,2013年7月5日)
这里所谓”正常的民主程序”不是指直接民主,而是代议制民主。不是由民众决定时机的民主,而是由那些制定选举法律的政客决定时机的民主。不是大街上的民主,而是立法院里的民主。
不是一种超过三分之一的民众发表意见的民主,而是一种有选举权的公民越来越少去投票、只有在四到五年一次的选举时才表达一下政治观点,余下的时间里都在发牢骚和觉得无权的民主。
此外,21世纪的民主不会也不应该包括剥夺妇女的公民权,剥夺他们的人权。
不幸的是,埃及的情况激化到动用暴力的地步。他们尚未学会和平谈判的艺术(加拿大在这点上特别擅长)。然而我认为:加拿大的所谓正常的民主程序实际上需要注入埃及风格的直接民主。
噢,我说的不是军事干预–那太不像我们加拿大人了,谢天谢地–而是埃及人挤满街道要求他们的领袖关注妇女身受的日益严重的压迫、经济的停滞、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等问题的行动。
加拿大人写博客,发推特,但是不会占领国会山去抗议。我们的生活和埃及人比起来太舒适了,也许那就是我们不去抗议的原因。然而,就算在这种舒适中,我们显然感到无权、无望:越来越少的加拿大人参加投票。
不过,我们要抗议的话有用吗?想想吧,首相史蒂芬•哈珀是如何对待媒体的,他是如何不和全体加拿大人直接对话(尽管他最近在推特上与时俱进)的,我们可以设想:他和曾经的穆尔西总统一样听不到民主的声音。然而,哈珀首相成长的传统是:政客只有在民众的认可下才能领导政府。我们已经忘记这一点了。
假如加拿大人像埃及人一样涌向街头,这种集体的行动将会使得我们、还有我们的领袖们相信:民众是民主的积极参与者。就像当年索朗•丹尼斯和大批民众逼得前首相布赖恩 · 马尔罗尼在缩减老年金的立场上让步一样。我们不只是选民,不只是在选举时才需要被取悦。
民众的无权感发出了一个信号:我们需要以加拿大方式恢复我们民主的活力。加拿大方式是和平的,包括恭敬的谈判、正常的辩论。但是以往加拿大民主也包括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与其谴责埃及人的直接民主行动,也许那些专家学者和加拿大的领导人应该扪心自问:我们要如何重新赋予加拿大人公民权,好让他们像埃及人那样自觉自愿地、积极地参与民主呢?
{原文作者:席琳•吉吉博艺,原文发表于《郝芬顿邮报》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