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投票反对对自己有利的政党(和后选人)现象的背后,有种种原因,上一篇文章说了选民的问题。这一篇说说候选人和政党。
首先,政坛“中庸之道”盛行,各党派政治倾向的左或右色彩变得模糊不清。现实就是:西方社会政坛的左、中、右已经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了。今天西方社会的主要政党中,我们似乎已经找不到一个纯粹的左翼政党,也找不到一个极端的右翼政党。
在西方政坛,左翼政治倾向通常意味着要求社会变革,口号是追求社会公平公正,政策上向广大工薪阶级、小资产者倾斜。右翼通常要求保持现状,反对变革,和大资本家、上层阶级保持利益上的一致。
在加拿大,保守党曾是右翼,现在表面上是中偏右;自由党曾经是左翼,现在是中偏左;新民党,标榜自己是“左翼”,实际更像是“中偏左再偏左”。(在今日美国,共和党偏右,民主党偏左,两党都偏中。)
在西方政坛另外有两个词和“左”“右”对应,是:“自由”与“保守”。通常“左倾”就相当于“自由主义倾向的”;“右倾”即“保守主义倾向的”。加拿大政坛两大政党在名称上就区别左右了。
政坛“偏中”倾向使得许多政党和候选人的政治倾向变得相当模糊,对于选民来说,要选对对自己有利的政党的难度也增加了。
其次,政客的权威地位。拥有话语权即成为领袖,领袖即树立了权威,权威即拥有了大规模催眠的能力。
资产阶级拥有资本,资本可以购买话语权,购买领导人的支持,从而实现对民众大规模催眠、巩固和确保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普通民众缺乏资本,无法掌握话语权,也就无法成为领导者,因而往往处于话语权的下游,处在被洗脑的不利位置上。成语“三人成虎”以及俗话“谣言重复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说的都是话语权的影响力。政客由于资本的支持得以掌握话语权,从而对民众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在权威话语的催眠作用下,选民如果没有强大的批判性思维武器,就很容易乱投票,和出现投票反对自身利益的现象。
最后,“分而治之”策略与心理战。第一篇中谈到,“分而治之”的统治策略是非常有效的策略。这不是资产阶级的发明。利用人群中的分歧、不同、异议,挑唆敌对心理,使得普罗大众无法团结一致是数千年来各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惯用的伎俩。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曾经非常强调革命群众内部的团结的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分为不同的阶级,不同阶级之间有着很多不同的利益(关于阶级的分析见此)。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反对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反对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反对下层阶级。而占选民数量最大的工人(薪)阶级又被性别、民族、种族、文化等等区分成更小的群体,各个小群体之间各自为政。这或许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同情工人阶级的左翼政党在西方国家不会总是当选。否则,按照一人一票,人多票多去推想,左翼政党政策对工薪阶级比较有利,如果得到人数众多的工薪阶级的选票,难道不应该一直连任?
因此,党派左右倾向模糊、政客权威话语催眠、分而治之的有效统治策略等都对选民产生了强大的分化、催眠、洗脑的作用,从而有效保证了支持资产阶级统治的主要政党的轮流执政。加拿大阿尔伯塔省(Alberta)之所以四十多年都是保守党胜选就是一个例证(此次新民党的获胜,也许是政坛的一个风向标)。而英国的保守党近日大获全胜又是一个有力证据。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