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了陈冠中的几部小说之后,邂逅这本大砖头一样的《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觉得好奇。写小说的人还读理论,思考理论问题,特别是乌托邦这类大问题似乎不多见。 于是搬了回家。于是断断续续地读了。 乌托邦大家都多少知道一些,在中国的语境里,乌托邦就是子虚乌有的、幻想的社会之意。吊诡的是:中国政权就是建立在对共产主义乌托邦的信仰之上。当然,共产党擅长制造“新话”,把“科学”加在“共产主义”前面,欺骗民众说:他们的“共产主义”是“科学的”,不是子虚乌有的、幻想的。似乎挂了个羊头,狗肉就成了羊肉似的。 恶托邦,乍一听,不明所以,好在陈冠中加注了英文:dystopia, 中文常译为:反乌托邦。也就是乌托邦的美好理想转化成了噩梦之意。在现实中,上个世纪以来的所有标榜共产主义的国家基本上都成了恶托邦。英国作家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恶托邦或反乌托邦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对于华语读者来说,1949年之后的中国也是恶托邦,特别是1949-1976年,以及过去这十多年。 异托邦显然是作者生造的。根据作者的自述,是他从法国哲学家福柯的the Other (他者或另类、异类)造出来的词语,用来描述现实的另一种可能性。陈冠中用这一生造的词来指称我们今天的世界,既不是乌托邦的极端完美,也不是恶托邦的极端邪恶,而是一种异类、或另类的世界,混杂而真实。 仅仅从这几个词可以知道,作家陈冠中还是颇读了一些书的,估计在中国(含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华文作家中是少数对这类理论感兴趣且大量阅读的人之一。 除了《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这篇文章之外,陈冠中此书还有许多与中国、香港政治社会有关的理论性思考,比如从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决定的“东方专制”制度的阅读,对“一国多制”的思考,对人类未来终结的阅读与思考,等等。 陈冠中此书信息量很大,因为涉及了诸多英文、中文的作家作品,虽然我对西方左翼思潮、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极权主义研究等理论有粗浅的涉猎,依然发现还是有大量思想者及其理论著作为我所未知。 那么,这厚厚一本选辑了陈冠中从八十年代到本世纪一零年代末的关于政治理论与中港社会现实的批评文字的书,究竟在说什么? 由于题材的宽泛,文章的时间跨度长达三四十年,要归纳一个中心思想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以下仅就我自己的阅读谈谈感想。 我的解读,陈似乎在说:共产主义是乌托邦,极权主义(苏联、曾经的中国)是恶托邦,异托邦就是中国的现在。陈似乎在为2010年代的中国寻找理论支点。 西方民主自由国家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恶托邦,显然不在陈冠中的关键词中。西方社会是一种现实,是一种主流。 中国民众在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之下,或被迫或自愿地选择了看上去很美的共产主义乌托邦,结果却建立了史无前例的、最反人类的恶托邦——中国。然而在2010年代的陈冠中看来,中国已经不再是恶托邦社会了,而另一方面,中国也不像会在短期内建立自由民主制度的国家。 于是,陈冠中设想了第三条道路,既不是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也不是被视为恶托邦的共产极权制度,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种东西。陈把这一另类的、不同于乌托邦、恶托邦,也不同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的中国(含香港)社会的现实名之为“异托邦”。 陈似乎在暗示:中国可以走当年意大利墨索里尼的道路,一面坚持一党专政的法西斯政权,一面采纳经济上的“统合主义”,兼容多种经济生产方式。陈还认真地指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本来可以延续多年,然而是与纳粹德国的结盟害了他,过早终结了他的“统合主义”混合经济形态。 陈冠中似乎没有明确下结论,然而他的“异托邦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读书人试图通过对过往历史的阅读,特别是欧洲二战前后政治史的阅读来找到当下中国和香港的定位的理论解释。 在一零年代初和整个零零年代,相信有许多中国人和陈冠中一样,都以为共产极权的毛时代(恶托邦)不会再回来了。又过了十多年,我很想知道:陈冠中还这么认为么? 在我看来,陈冠中对于中共政权的理解是不充分的。这和他幼年就移民香港,缺乏对中共政权的第一手经验应该有很大关系。理论毕竟是灰色的。所以陈的判断仅仅十年后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明显的缺陷。 除了对中共政权及其历史的理解不充分,陈的另一个短板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也是不足的。比如,他对于中国历史的恶性循环——王朝更替的循环也缺乏充分的认识。他似乎认为:中共红朝已经跳出了这一恶性循环了。 虽然如此,《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作为陈冠中阅读各种政治理论且结合中国、香港等现实社会进行思考的产物,总的来说还是颇有启发性、值得一读的。 比如,他对于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专制的思考,颇有独到的见解,有新意。特别是他提出:从历史上看,专制(而非民主)是世界政治历史的主流;民主之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是一个晚近的现象。这一点我深有同感。 当然,陈冠中毕竟不是学者,他的阅读与相关的想法固然有启发,却更多的是他的看法,特别是阅读其他人的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因此其局限性不言自明。作为评论作品,陈的书有可读性与启发性。对理论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