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link)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电影: 一轮明月 - 弘一法师 (主演: 濮存昕 / 徐若瑄)本片荣获第七届「夏衍电影文学奖」弘一大师悲欣交集的人生历程.一部完美的生命史诗
核心提示:抗战爆发后,日本人敬仰弘一大师的声名,曾经找到他,请他循当年鉴真之例,东渡弘扬佛法,面对来人,弘一法师愤而说,当年鉴真法师去日本,海水是蓝的,现在已被你们染红了,日本,我是万万不会去的。几天后,他写下,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并把自己的居室改名为“殉教堂”。 文章目录: 李叔同盛年出家 震动整个中国知识界 李莉娟(李叔同孙女):当时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爷爷是一个和尚,就只知道这个,还是一个很了不起,很了不起的和尚。但是具体了不起到哪个程度,我也不懂得问,很小。到了文革以后呢,恢复了纪念,就逐渐对祖父在艺术上的一些个成就感,在出家以后在佛学的研究上,一点点逐渐地才了解。 李叔同性格特殊 走上艺术教员之路 用丰子恺的话说,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叔同向西方艺术全面进攻,他走遍了文艺的园地,每个门类都很出色,专门一种的艺术家大都不及他,6年后,李叔同学成回国,而此时,在天津的家业由于经营不善,已经濒临破败,他不谙经商之道,经商也不符合他的志趣,他对此倒也不十分看重,不过李叔同也没想到,自己日后会走上艺术教员的道路。 丰子恺:李叔同出家是为了探究人的灵魂 作为艺术教师的李叔同,培育出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潘天寿等,一大批艺术大师,但不久后,他以盛年出家,他为什么出家,无论是他的旧朋挚友,还是他的学生拥趸都有很多揣测,有崇敬、有叹惋、有困惑、有演绎,甚至有误解,有讹传,但这些终究不是李叔同自己的声音,两段人生轨迹,两重天地,他本人从来没有正面解释过转变的原因,这也使得李叔同出家一事,成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谜。 凤凰卫视11月28日《我的中国心》文字实录: 曾子墨(主持人):张爱玲曾经说过,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这位弘一法师,在俗时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时是一个进出名场、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生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他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也因为其剧变的人生轨迹,而被世人视作是一个传奇。 李叔同盛年出家 震动整个中国知识界 解说:西湖边杨柳依依、水波滟滟,没有比西湖更合适送别的场景了。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这是1957年3月7日,登载在《文汇报》上的文章,《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文章出自叔同老友,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之手,写的是他亲眼所见,朋友与妻子诀别的一幕。 五年前,李叔同创作了这首《送别》,歌词意境之高,让人叹服。但没想到,这些文字竟在五年后一曲成谶,成为如今已是弘一法师的李叔同,与妻友别离一幕最合适的注脚。 陈星(弘礼研究中心研究员):有人说他出家以后很无情,连他这个日本的这个情人也不愿意见,其实这个是错的,他没有很无情,他剪下了自己的胡子,包起来转交给这个日籍夫人,给她做留念。出家以后,他的朋友陪着他的日本的夫人来看他,他仍然是见的,只不过说话当中流露出了一个我肯定是要出家了,不会再还俗了,这么一个情况。 解说:这位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的艺术大师,悄然在杭州虎跑寺以盛年出家,他遁入空门的决定,在当年震动了整个中国知识界。 李莉娟(李叔同孙女):当时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爷爷是一个和尚,就只知道这个,和尚还是一个很了不起,很了不起的和尚。但是具体了不起到哪个程度,我也不懂得问,很小。到了文革以后呢,恢复了纪念,就逐渐对祖父在艺术上的一些个成就感,在出家以后在佛学的研究上,一点点逐渐地才了解。 解说: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于天津市三岔河口附近一户富有的盐商之家,李叔同之父曾官至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是天津有名的盐商、银行家。李叔同系父亲第五个姨太太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学名文涛。16岁时入辅仁书院学习,17岁时随天津名士赵幼梅学习填词,同时师从书法篆刻名家唐静岩,学习书法和篆刻。这是他18岁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试卷,人家一格写一个字,他一格写两个字,当时的外号就叫李双行。 年纪轻轻的叔同已是一位写文章洋洋洒洒、文才出众的才子。成家后,李叔同携母亲妻儿离开了当时相对保守的故乡天津,定居开一时风气之先的上海,凭借着诗书的才华,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很快成为上海滩上的名流。他风流不羁,与艺伎坤伶过从甚密,时称“天涯五友”。 李莉娟:那个读书界的朋友,还有一个他唱戏、做票友的朋友,大家对他的人,才华很敬仰,所以他的朋友也很多。 陈星:后来一方面他又给自己的朋友写信,就是说某某某,至今还追逐花丛执迷不悟,将来前途自正可虑。也就是什么呢,我们都有这么一段历史,但是呢,我们,像我已经到南洋工学去就读了,而有些人呢,他还在追逐花丛,就是执迷不悟。不知道自己还应该再去有一些学业上的进步,他将来的前途非常值得忧虑,这也是白纸黑字,所以说我们要一分为二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他对这段生活不回避。第二他没有染得过深,所以才有今后的他。 解说:在多年以后,回顾那段风流的岁月,李叔同写下了这样两句词,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这两句词写于1905年,李叔同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就发生在这一年。相依为命的生母在上海逝世,这给了李叔同很大的打击。 陈星:李叔同他父亲去世的早,他母亲给他带大,他跟他母亲的感情非常的好,而母亲的生活的境遇很不理想,就是说,他母亲是他父亲的一个小妾,一个男主人去世之后,一个小妾的地位,在大家族里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说李叔同从小就对女性,由于母亲身上所体验出来的那种女性,他是抱有同情的。 解说:李叔同与母亲的感情极深,既使是在出家以后,每值母亲诞辰忌日,李叔同都要为母亲诵经绘像。而他一生南来北去,总会随身携带母亲的遗物,一把由黑色褪为暗灰色的布雨伞。李叔同扶灵回乡,在天津老家为母亲举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式葬礼。据说当时《大公报》曾经作连续报道,大赞李叔同为“新世界之杰士”。 李莉娟:来送礼的人呢,不要送什么绸缎呐、什么礼金呐,可以送花圈、送挽联、戴轻纱,奏哀歌呢,是他自己弹钢琴,自己来谱曲,谱这哀歌,都是由他自己做安排的。 解说:在李叔同的传记电影《一轮明月》中,复原了这场葬礼的大致样貌,家人一律不披麻戴孝,不哭丧,而是由李叔同自弹自唱哀歌。 李叔同:唯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李莉娟:家里人开始是反对的,但是也没有办法,他在他的坚持下也只好如此了。邻居嘛,看着也很新鲜,邻居因为以前对我的祖父,他做的一些个事,他们都感觉新鲜,他的朋友都说,哎呀,李三爷又做了一件奇事。
李叔同性格特殊 走上艺术教员之路 解说:母亲的离世让李叔同重新审视近年在上海的生活,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1894年甲午之战败于日本,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接连不断地赔款割地讲和,青年李叔同痛下决心,决定东渡日本留学,寻求强国之道。就是在临行前,他写下了这首词。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是祖国,忍辜负。脱掉长袍马褂,剪去长辫,换上洋装和服,留一个三七分的发型,李叔同作起了典型的留学生打扮。这是位于东京上野的东京美术学校,作为第一批艺术专业留学生,李叔同在这里度过了6年的留学生活。 陈星:李叔同是中国留学生当中,在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留学当中成绩最好的一位,这个是有史料记载的,他的绘画水平是非常高的,那个评价就是说,直到今天为止,他的西洋画水平,还没有人超过他。 解说:李叔同后来创造了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他最早把西洋绘画引入国内,最早用五线谱进行音乐教学,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著名画家刘海粟说过,近代人中,我只拜服李叔同一人,李叔同画画、书法、音乐、诗词,样样都高明,我却比他少了一样,演戏。1907年2月为赈济国内徐淮水灾,李叔同和话剧社的同学们,打算举行一次义演,经过商议,决定上演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剧目《茶花女》。而李叔同则担当《茶花女》中的女主角,最后这场话剧在日本引起了轰动。日本现代话剧艺术的起步,比中国早了十多年,但日本评论家却说,李君的优美婉丽绝非日本的俳优所能比拟。 照片中这个女人,就是女装扮相的茶花女李叔同,我们已无法再现当年轰动的演出,但是从这张照片上,仍能找到一些惊人的细节,李叔同的腰身极细,完全不像个男人的身材,他做事总是追求极致。李叔同节食了很长一段时间,来让自己像个苗条的女人。 陈星:对他的回忆也有很多很多情节,都反映出他的性格是非常非常地特殊的。你比如说,他走路的时候,脚步是非常非常重的,老远地听到这个很重的脚步声上楼的时候,别人不用问这个就是李叔同来了,那比如说,他冬天是洗冷水澡的,为了锻炼身体。所以他做人,他有板有眼,性格跟常人呢,一般是讲是比较极端一点,这一个是他,这个是客观存在的,他有他的性格,不能回避。 曾子墨:用丰子恺的话说,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叔同向西方艺术全面进攻,他走遍了文艺的园地,每个门类都很出色,专门一种的艺术家大都不及他,6年后,李叔同学成回国,而此时,在天津的家业由于经营不善,已经濒临破败,他不谙经商之道,经商也不符合他的志趣,他对此倒也不十分看重,不过李叔同也没想到,自己日后会走上艺术教员的道路。 解说:今天的杭州高级中学,是曾经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百年前的这座学校,汇聚了当时文化界的众多名人,夏丐尊、马叙伦、沈尹默,包括后来的鲁迅都曾在这里任教,这所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新式学堂,领全国风气之先,开设了艺术类科目。 陈星:成立了一个艺术的专科,由于苦于缺乏教师,所以特地从上海聘请李叔同,也就是说李叔同到来之前,不要说是一师,就是整个浙江省和全国范围当中的同等学校,艺术教育都是很落后的。处于萌芽起步阶段,这个时候需要大量的有这个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的人,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李莉娟:(留学回来)后来,我祖父想创办一个艺术学校,也是在浙江附近,也找好地儿了,地方也找好了,想办一个艺术学校,就是美术专科,因为找家里头,把他家里,银行里有他的钱,找家里头说把那个钱给他汇过去,家里头银行倒闭了,所以他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 解说:因缘际会,李叔同应邀来到杭州,做起了音乐和美术课老师,邀请他的就是这位当时的校长经亨颐。李叔同一改西装革履的留学生打扮,穿起长袍马褂布鞋,严肃而朴素,完全像一位教育家了。 李莉娟:音乐课和图画课人家都不太重视,学校的学生也不太重视,这个音乐课和图画课,自从我祖父来担任音乐课和图画课的教学老师,学生们对他很感兴趣,认为李先生国文比他的国文老师还要好,英语比他的英语老师还要好,所以他们请教什么问题,李先生都能给他们做答复,所以学生们反倒把这个图画课和音乐课,当成了主科来学习。 解说:1914天秋天,16岁的乡下少年丰仁考入一师读书,这时他才知道,以前学唱的好多歌曲,原来就是这位李先生创作的。丰仁对李叔同的最初印象是,李先生高而消瘦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形容,大概差不多了。后来学生们慢慢发现,这位先生是如此不同寻常,我们的先生他似乎是不吃饭的,早已静静地等候在那里,大风琴上的谱表与音栓都已安排妥贴,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而蹲踞着。学生们嚷着吵着涌向教室,一见老师,便一声不响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上课铃响了,先生站起来,深深一鞠躬,开始讲课。同学们个个怕他,也个个爱他,怕的是先生的威严,爱的是先生的人格。总想学得好一点才对得起他。 李莉娟:因为他教课的时候,要求时间很严谨,叫你几分钟、几点来,你必须几点到,几点来上课来,晚了,否则就不让你进来,不管你这天气好坏,据说有一次下大雪,刘质平去晚了几分钟,他叫刘质平在外头就等,等上,不给他开门,这个事呢,刘质平也是记忆犹新呢,后来他回忆的文章上也写到这个,这一件事。 解说:同事们说,李叔同做教师有人格作背景,好比佛菩萨的有“后光”。有一次学生宿舍里发生了一个失窃事件,作为舍监的好友夏丐尊,正苦恼于无从调查而向李叔同求助,李叔同的建议竟然是让他自杀。出一张布告,说作贼者速来自首,否则舍监当一死以殉教育。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 陈星:李叔同的性格是非常非常特殊的,像刚才的讲的,夏丐尊因为学生宿舍遭到失窃事件,问他怎么办的时候,他劝他用自杀的方法来感化学生,应该讲是非常极端的这么个行为,当然夏丐尊是没有这样去做去。你比如说像这个,刚才这个他在上课的时候,他会非常郑重其事地向学生鞠躬,学生犯了过错的时候,他会让他们留下来,就是用非常低三下四的声音对学生说,今后痰不要吐在地上。然后讲完以后,他还要再向这个学生再鞠一躬,你现在可以走了。那么他的教育方法是这种方法,完全是感化的。 解说:在李叔同的主持下,学校的艺术教育气氛十分浓厚,丰仁后来回忆,图画、音乐两课最被看重,课程表里的图画、音乐钟点,虽然按照当时的规定并不增多,然而课外的图书、音乐学习的时间,比任何功课都勤,下午四点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有人在那里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光景宛如一艺术专科学校。 陈星:还有一件做得了不起的事情,就是他开创了中国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先河。刘海粟他是中国第一个用女性裸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人。而李叔同他比刘海粟要早,但是他用的是男性,但是我们从笼统地讲,这个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是李叔同,时间是1914年。 解说:按丰仁考学的成绩,他可以选择去商业专科学校,照当时的观念,学堂里的学生毕业后,应该去从政、经商或者做学问,但是在李先生的感化下,丰仁决定把一生奉献给艺术,丰仁不久后改掉了名字,他就是丰子恺。 教师李叔同以其人格魅力、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和美术的优秀人才,从中华民国初年到民国二十年间,南中国音乐界人物,几乎都是李叔同的薪传,不是他的学生,便是他学生的学生。 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解说: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里,传出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很快传唱到街头巷尾。这首歌由沈心工借用日本曲调,填上中文词而作成。对新的艺术形式有着天生敏感的李叔同,记录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既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 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手挥“5566553”之曲。在沈心工的启发下,李叔同也开始尝试创作学堂乐歌。为了学校的五一晚会,杭州高级中学的学生们在排练文艺节目,他们的校友李叔同填词的《送别》,有了全新的演绎方式。穿越了百年的时空,这首歌曲依然能打动人心。 陈星:沈心工也用这个曲,填过一个中国的词,但是没有被流传下来,而李叔同呢,拿了这个曲跟他的《送别》的歌词配,就流传了下来,而且成了经典的歌曲。那么从歌词的角度上讲,他写的非常非常地雅致,从曲的配角度讲来,他比沈心工高妙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沈心工他是一个音符都没有变,照搬到中国,填上中国的歌词。 而李叔同呢,在把这个《送别》这个原曲,美国人的原曲拿来的时候,他把这个曲目当中每小节出现一次的切分移音,给它去掉,变得非常的干净流畅。那么这就是看得出什么呢,李叔同非常善于将西洋的东西和中国的东西巧妙地结合,这就是他的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地方。 解说:在浙江一师任教期间,李叔同的音乐创作也进入了最辉煌的阶段,他一生中创作的将近80首歌曲,其中大部分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歌曲: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陈星:日本留学时候,回国以后,整个中国状况,让他也就是说情绪上有些感触,辛亥革命,本来是胜利以后大家是非常非常兴奋的。 歌曲:万岁万岁万万岁,赤县膏腴神明裔,地大物博,相生相养,建国五千余岁,振衣昆仑之巅。 陈星:但是没过多久,中国又是乱糟糟地这些一个情况,所以有些失望。所以说,在他的歌曲当中也有很多是感伤的情怀,但是他是一个认认真真做教师的人,所以他又为学生写了大量的适合于学生唱的学校歌曲。 歌曲:跑跑跑,看是谁先到,杨柳青青,桃花带笑,万物皆春,男儿年少,跑跑跑跑跑,锦标夺得了。 丰子恺:李叔同出家是为了探究人的灵魂 曾子墨:作为艺术教师的李叔同,培育出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潘天寿等,一大批艺术大师,但不久后,他以盛年出家,他为什么出家,无论是他的旧朋挚友,还是他的学生拥趸都有很多揣测,有崇敬、有叹惋、有困惑、有演绎,甚至有误解,有讹传,但这些终究不是李叔同自己的声音,两段人生轨迹,两重天地,他本人从来没有正面解释过转变的原因,这也使得李叔同出家一事,成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谜。 解说: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这天,李叔同最后一次以世俗中人的身份,走在通往校门的林荫路上,从这里离开,结束了世俗生活,遁入佛门,法名演音,法号弘一。李先生的突然出家,在学校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陈星:即便是在李叔同出家以后才入学的新生,在他们后来的写的文章当中,都反复地回忆到经亨颐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喋喋不休地,一而三再而三地强调,今后不允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像李叔同这种行为他认为是可敬而不可学,也就是值得敬佩,或者值得尊敬他,值得理解他,但是大家不要学他都出家了。 解说:这张照片就是爱徒丰子恺和刘质平,一起到虎跑寺为老师送别。 李莉娟:我祖父出家,刘质平也是在他左右,他写字的时候在他旁边给他磨墨,所以刘质平有很多我祖父的一些墨宝在他手里头收藏。到最后抗战的时候,刘质平都是用生命来保护这些个墨宝,现在已经把这些东西,大部分捐给了浙江平湖纪念馆里。 解说:在出家后的书信中,弘一法师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教师生涯,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绍家业者,指不胜屈,私心大慰。李叔同没有正面解释过自己出家的原因,无论是在叔同旧日的挚交好友,还是他的日籍夫人看来,这个转变都有点“不可捉摸”。众说纷纭中,丰子恺的解释较为中肯,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李叔同出家后的那个新学期柔石入校,他一直仰慕李叔同,但遗憾与先生失之交臂,后来他还特意模仿弘一大师的僧人装束,留影一张。学校还是那个学校,但是集大成的艺术教师已经不在了。 李莉娟:我去过他那个教书的地方,想走一走我祖父的那个路,他去过的地方,我想我也尽量要走到,那个时候第一次,我到杭州,到浙江,他们带我去到我祖父教书的地方去看看,去凭吊凭吊,曾经我祖父在这个学校里教过书,哪间宿舍是他曾经住过的地方,感慨万千也是,曾经住过,当时我没有这个缘分来看看来,现在来看看来,有时候这个房子还没有改变,我也是很有幸运的。 解说:这双补丁上再打补丁的僧鞋,大家曾穿着它,走遍了多少座中国的名寺古刹,弘扬佛法。林语堂感叹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尘世间少了位艺术全才,也有人庆幸,佛门多了一位高僧。泉州开元寺是大师后半生长居之地,这里保留着大师的众多遗物。弘一最终以苦行僧终其一生。他将失传700余年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拾起,清苦修行。 李莉娟:律宗在佛教讲是最戒律非常严谨的,主要是持戒,过午不食,是他持戒的这个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吧,另外他这行动坐卧所有的一些举动,都是有戒律来约束的。那么律宗呢,到那时候已经失传了,没有人来修,他就把这个继承下来,学习律宗的一些著作,另外研究律宗的经典,成为现在被后人誉为第十一代律宗祖师,也是说他对律宗的一些贡献。 解说:而李叔同出家的虎跑已经没有寺庙了,这里前两年修建了一座弘一大师纪念馆,基本复原了李叔同所住过的小房间,纪念馆的后山上有一座舍利塔,也是弘一大师留下的印记。 李莉娟:那个舍利塔文革期间就没有了,后来就又重新修建的,虽然现在这个舍利塔里头,没有他的骨灰了,可是它还有这个塔在,还有这个原址在,还有埋他骨灰的那一抨土在,我就认为那里就是我祖父的遗骨在那里头,我每次到杭州去,无论是什么事情到杭州去,我都要到虎跑去一趟,到那塔上去。鞠三个躬是至少的了,要在那多停留一下。 曾子墨:20世纪的中国佛教界,有四位大师的名字同放光辉,他们是虚云、弘一、太虚、印光,弘一大师最终成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李叔同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小生像个小生,起大面又很像个大面,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于他性格上的一大特点,“认真”的缘故。 解说:这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弘一大师的照片,在这张照片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陈星:他跟夏丐尊要告别,夏丐尊请他到照相馆去拍一张照片做个留念,然后他到照相馆拍照,这个时候附近还在轰炸,而他拍出来的那个形象,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常看到的所谓的标准照,很慈祥,带着一丝微笑。 解说:此等风光和定力,让夏丐尊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是弘一大师的须发已比从前白了许多,照片中的大师只有57岁,却比一般人显得尤为苍老,执著的性格和悲悯的情怀,在一点点耗费着他的心力。 曾子墨:抗战爆发后,日本人敬仰弘一大师的声名,曾经找到他,请他循当年鉴真之例,东渡弘扬佛法,面对来人,弘一法师愤而说,当年鉴真法师去日本,海水是蓝的,现在已被你们染红了,日本,我是万万不会去的,几天后,他写下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并把自己的居室改名为“殉教堂”。 解说:大师当年的手迹,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如今仍陈列于福建泉州开元寺中。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逼近厦门,友人劝大师内避,他却说,为护法故,不怕枪弹,他教育众弟子说,吾人所食,中华之粟,吾人所饮,温陵之水,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为释迦如来张些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弘一法师还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时事未平静前,仍居厦门,倘值变乱,愿以身殉。 1942年10月13日,他写下这副字成为绝笔,“悲欣交集”四个字。这样随意地写在一张用过的纸上,小巧拙朴,毫无雕饰。“悲欣交集”的旁边写了三个略小的字,“见观经”。 陈星:其实李叔同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早就想到,别人后世可能会对他这个四个字,有误解,所以说你们在仔细观察的时候就知道,悲欣交集四个字体的旁边有三个字,叫见观经,也就是说提醒后人,你们在理解这四个字的时候,要根据佛经上的意义去理解,假如他不这么考虑的话,他没有必要在悲欣交集四个字旁边写见观经三个字。那么既然有这样一个提醒,所以我们就要用佛教的、佛学的理念去理解悲和欣。 解说:三天后,弘一大师沐浴更衣完毕,在念佛声中保持吉祥卧姿,安详圆寂,留下舍利子500多粒,可惜的是,他没能亲眼见到三年后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曾子墨:弘一大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被赵朴初先生评价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感谢您收看《我的中国心》,下周我们再见。
福建泉州清源山弘一法师坐像(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曹立君) 2015年11月1日,农历九月二十,律宗十一祖弘一大师诞辰纪念日。 弘一法师(1880~1942),是中兴南山律学之高僧。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俗姓李,名广侯,号叔同,又名成蹊,字惜霜,其他别署甚多。 法师出家之前,性情倜傥恬醇,于诗文词赋外尤好书画,又工篆刻,书法颇得汉魏六朝之秘。二十六岁东渡日本,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并研究音乐,创立春柳剧社,为我国新剧运动之先驱。回国之后,任教天津工业专门学堂,后赴上海主持《太平洋报》,借书画文字以宣传革命。又应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之聘,主持图画、音乐等科,前后七载,介绍西洋戏剧、音乐、绘画,实开风气之先。 三十九岁之时,将一切书籍、字画等赠给好友、学生,将平生所雕金石封于西泠印社石壁中,于杭州大慈寺出家,投礼了悟法师为师。未久,于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法名演音,法号弘一。 弘一法师慨叹僧界为世所诟病者皆以不守戒律之故,于是发愿毕生精研戒法,初学有部之律,其后专弘南山律宗。 弘一法师操行至苦,常年跣足芒鞋,孑然一担,云游各处,讲经弘法,以在闽南为时最久。 民国十六年间,弘一法师去函杭州官员,止息“灭佛”之议。 民国二十五年,闭关于鼓浪屿之日光岩,并向海外请藏经万余卷。其后,又闭关于永春普济寺、泉州福林寺。晚年自号晚晴老人,又号二一老人。 民国三十一年,弘一法师在晋江温陵养老院,中秋节还曾为大众讲经,并向院中老人讲说净土法要。八月二十三日,示现微疾,拒绝医药、探问,专一念佛。二十七日,绝食,只饮清水。二十八日,撰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张纸上写“悲欣交集”四字交给妙莲,嘱咐注意:“如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这一番话,依然默念佛号。九月四日戌时,遂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世寿六十三,僧腊二十四。 弘一法师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极深造诣;出家之后精修律宗,又成佛门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平生最推崇净土宗高僧印光大师,效其不收徒众、不主寺刹之风,惟以写字与人结缘,其清纯恬淡、孤高耿介之风范,对民国佛教界影响极大。出家之后,著有《弥陀义疏撷录》《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清凉歌集》《华严联集》《戒本羯磨随讲别录》《四分含注戒本讲义》《南山道祖略谱》等书。因为弘扬南山律宗,被佛教界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农历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出家 祈愿众生皆得解脱 农历九月十五 鸠摩罗什译成《成实论》 农历九月十四 唐玄奘法师译成《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农历九月十三 唐玄奘法师译成《大乘掌珍论》 农历九月十二 近代高僧虚云禅师圆寂日 农历九月九日│摩利支菩萨圣诞 祈愿众生消灾免难
弘一大师出家前给妻子的信:爱,就是慈悲: 文字版 http://t.cn/R7rVr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