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和他的良知 — 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扎记
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 “我想可能是因为见到他的缘故,我开始相信神。”这是小泽征尔(Seiji Ozawa)对俄罗斯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wich,1927 - 2007)的评价。小泽征尔是谁?他可不是一位心灵鸡汤的炮制人,或廉价感情的贩卖者,他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任职29年的首席指挥,在他那颗著名的脑子里,精准地记着9部交响乐的总谱(要想象这有多难,你可以试试正确地记下民歌《茉莉花》的主旋律谱!)。这是他在追思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的电视访谈中说的一句话。 大提琴大约是450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的。但是在20世纪以前,大提琴一直被钢琴和小提琴的光环所掩盖。直到20世纪,钢琴和小提琴传统的创造空间渐趋饱和,大提琴音乐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推动这次飞跃的是两位大提琴家,西班牙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 1876 - 1973),和罗斯特罗波维奇。 卡萨尔斯的功绩在于,从演奏技巧上和音乐表现力上把大提琴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根本改变了大提琴的历史命运,使大提琴成为真正与钢琴,小提琴享有同样地位的一件乐器。因此人们称卡萨尔斯为大提琴之父。 罗斯特罗波维奇站在卡萨尔斯成就的肩上,把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极大地丰富了大提琴的演奏曲目,使这种乐器大放光彩。 罗斯特罗波维奇于1927出生在苏联阿塞拜疆的巴库的一个音乐家庭, 4岁学习钢琴,7岁学习大提琴,13岁作为大提琴家举办音乐会,16岁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和作曲,20岁在苏联国内已负盛名,27岁起,常到国外演出,赢得世界名声。 这里引用几段当代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对罗斯特罗波维奇的评价,很能说明罗斯特罗波维奇在大提琴界的地位。 在罗斯特罗波维奇去世的时候,马友友悼念他说,“作为一名大提琴手,我想说的是,我们怀着难以言表的心情感谢他。他一个人就在大提琴曲目中就加进了大约百分之四十的分量,把这一殿堂改造得更加迷人。”马友友总结为什么罗斯特罗波维奇会有如此的成就时说,“造就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是他永远不停止学习的精神。”“51岁,对我来说是很难学习新作品了,而他不仅学习它们,记住它们,而且咽进身体里来拥有它们。”“他说,他上了三所大学,普罗科菲耶夫大学,肖斯塔科维奇大学,和布里顿大学。正是他与这三个人的深厚友谊和工作关系,为他开启了不同类型的知识世界。”普罗科菲耶夫大(Sergei Prokofiev,苏联作曲家,1891 - 1953),肖斯塔科维奇(Dimitri D Shostakovich,苏联作曲家,1906 - 1975),布里顿(Edward B Britten,英国作曲家,1913 - 1976),他们都是二十世纪最卓越的作曲家,都是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好朋友和长期合作者,他们为这位天才输入了无尽的艺术激情和养料。 罗斯特罗波维奇无与伦比的演奏技巧,和他对完美音乐形象的崇高追求与热情,吸引了许多同时代的有才华的作曲家。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及世界的顶级作曲家们“像争夺新娘一样”竟相为他写大提琴作品,由此诞生了一部一部的音乐杰作,成就了大提琴史上空前绝后的热潮。这热潮的顶峰是被誉为“当代贝多芬”的肖斯塔科维奇在1956和1966年献给他的两部大提琴协奏曲。马友友形容听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肖斯塔科维奇为他写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时说,“我的头发都竖立起来,那天晚上我无法入睡。” 罗斯特罗波维奇的音乐成就,远远不止于演奏大提琴。1977年,美国把华盛顿的国家交响乐团(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交给他。罗斯特罗波维奇在这个乐团作了十七年的首席指挥,凭他的才智,辛劳,和热情,十多年的时间,他把这个三流的乐团提升到了二流以上的水平。历史上,有不少人从演奏家转入指挥家行列,而罗斯特罗波维奇是其中最为辉煌的一位。 我不想更多地罗列罗斯特罗波维奇的音乐成就,因为罗斯特罗波维奇的人生价值不只局限在他的音乐事业上。他常常坦率的表白,自己是个艺术家,对政治没有任何兴趣,但政治却无时无刻不在敲击他。正是在这些极不情愿的敲击中,凸显了他的人性和良知。 1968年8月,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众所周知的“布拉格之春”事件。当时,罗斯特罗波维奇正和一个苏联艺术团在伦敦作访问演出。苏联当局粗暴的侵略行为,使罗斯特罗波维奇震怒。他坚持要改变演出的节目单,换上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由他来演奏,以表示对苏联当局的抗议。他使世界看到,苏联的铁桶中不仅有粗野的暴力,也有渴望和平自由的大众的声音。下面这个链接,www.youtube.com/watch?v=_lYqoEM4tYs,带你去欣赏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的德沃夏克(Anton Dvorak)第一大提琴协奏曲。这首乐曲他演奏了上千次,他说,“每次拉它,我都要流泪。”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I Solzhenitsyn,1918 – 2008,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因写了《古拉格群岛》等一系列具有良知的作品,受到当局无情的打压和迫害,有人形容他“像一只流浪的狗”,人人唯恐避之而不及(想想我们的马思聪,老舍)。罗斯特罗波维奇当时在苏联已经是颇有名望和影响的人物,他毫不惧怕打破自己的坛坛罐罐,为索尔仁尼琴敞开了大门,把他迎到家里为座上宾,尽其所能来保护他。后来索尔仁尼琴被当局拘捕,然后驱逐出境。一个月以后,罗斯特罗波维奇主动申请出国,逃出那个他已无法忍受的国家。4年以后,勃列日涅夫的苏联政府取消了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国籍。 不管你是什么政治信仰,共产主义的“好儿男”也好,美帝国主义的“应声虫”也好,只要你是这个地球上被称为“人”的生物,这种对强权的不畏惧,对弱者的悯怀,应该会使你动容。 1989年罗斯特罗波维奇在倒塌的柏林墙前演奏 后来,罗斯特罗波维奇虽然到了安全的西方世界,他对自己祖国的关注从未淡化,虽然被取消了苏联国籍,他从未加入其他国籍。当听到柏林墙倒塌的消息,他立即带着自己的琴去了德国,在柏林墙边为东西两德的人们演奏巴赫组曲,以表达由衷的庆祝。在苏联帝国解体的1991年冬天,他冒着危险只身一人来到莫斯科,参加到捣毁专制大夏的人群中。感谢摄影师为我们留下了那天他为一位熟睡的年轻士兵端着枪的珍贵照片。 1991年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年轻士兵 不管在哪里,他身上永远喷发着人性和良知。 有一年,罗斯特罗波维奇的一位搞拳击的朋友去世,身在千里之外的他,在悲痛之余,带着自己的琴,飞到位于肯塔基的这位朋友家。他没有叫开朋友的家门,坐在门口,献上两首大提琴曲,然后默默起身,趁出租车转回机场。他就是用这样独特的方式表示自己的真爱。 1990年,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政府恢复了罗斯特罗波维奇的苏联国籍。苏联解体后,罗斯特罗波维奇在俄罗斯获得极大的声誉。80岁的时候,普京授予他总统勋章。
普京为罗斯特罗波维奇颁发总统勋章 罗斯特罗波维奇曾对他女儿说:“我死了以后,想要做一件事,我要找到莫扎特的灵魂,并质问他,为什么不写一首大提琴协奏曲?”我们知道,莫扎特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中没有为大提琴写独奏曲的一位。 亲爱的斯拉瓦(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昵称),我想在此刻,你一定已经从莫扎特那里得到了答案。他的回答是不是,“因为在我的时代,斯拉瓦还没有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