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荣,像过街老鼠,人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它似乎和浅薄,无知,自卑,自傲的情绪或性格相联系,因而它历来是各种流行的文化,道德,是非观念苛斥的对象。 虚荣,又像是一只现代的手机,与人是那样地须臾不离,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虚荣,真的应该得到这样的名声和待遇吗? 实荣和虚荣 实荣,是名副其实的名声和荣誉,虚荣,是名不符实的名声和荣誉。 你是一个软件工程师,用C++, Java程序语言做你的日常工作,你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责任感使你可以认真合格地完成各项任务,有时写一些小有创意的程序。你自己和任何人都清楚,你远远不是莱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 Linux内核软件的发明者)那样的人物。人们称你“不错的软件工程师”,这是实荣;如果你自己或别人吹你是“物件导向(object-oriented)程序设计专才”,或“软件大师”,这便是虚荣了。虚荣可以是以某事实为基础但经过拔高的名声,或是无事实根据的虚名。每个人的实荣是有定数的,和他的智力,努力,机遇有关,而每个人的虚荣则可以是无限的,只和他的想象力有关。作家王朔的那句名言,“大师只是个中级职称”,道出了当今二者的混乱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始于今日,但当今更甚。 我们常听到有些寻常女人这样叙述自己的遭遇:“我因为虚荣心,嫁入了豪门。谁知那不是我这样的人呆的地方。”这里涉及到的是对“身价”的领悟。“身价”本质上也是一种名声和荣誉。因为她出生寻常,便会有寄生豪门的欲望,如果这样的女人也出自豪门,嫁入豪门名正言顺,她就不会有所说的那种“虚荣心”。 “我不求虚名,只望更多的人来关注真实的我,难道也是虚荣吗?”答案是肯定的。对“真实的我”的关注度也是一个很容易估算出来的定数,那是被你的能力,地位,交往范围等因素决定了的,对超过这个范围的关注的企望,当然是缺乏事实根据的。那些靠欺蒙诱骗在网络上寻求关注的网红,都是些戴满虚荣装饰的普通人。 虚荣比实荣更具吸引力 名声和荣誉造就了欲望。因此,实荣和虚荣的实际意义,最终都降落到了人的欲望上。 实荣对人来说像一碗米饭,或一杯白开水,获得的满足是以实际存在的状态为根据,清淡,实在,知足。看看那些名副其实的大家,面对他们的成就所获得的荣誉,他们会感到高兴,那是一种水到溪成,名至实归的感觉,但不会使他们有额外的激动,你能想象托尔斯泰自吹《复活》会是什么样子吗?对普通人也是如此。医生治好了一个病人,他会满意,心情舒畅,对人们的称赞和感谢,他能处之泰然,因为这是他正常的职责和能力发挥的结果。如果因此把他是吹成神医,华佗在世,那就得挑动起他的虚荣心。 虚荣像美酒,像海洛因,使人振奋,激动,舒适无比。虚荣比实荣对人更具吸引力,更令人享受,因为那是理想,是憧憬,是梦的体验。梦是美的,幻想是甜蜜的,没有得到的东西是人最期盼的,这对普通人,对名人,都是一样。 有著名作家,写小说名满天下,对此实荣倒能从容处之,但却想起来要当书法家。各处题辞卖字,然而写的字如鬼画桃符,毫无功底,于是靠他作家的实荣来养着他书法家的虚荣。有名的文学家,语言大师林语堂,著作等身,实荣绰绰,到晚年却不顾体面地争与自己实力不符的高位,为一生留下污点。对普通人来说,因为品尝实荣的机会更少,更浅,因而更需要虚荣这样的兴奋剂来装点生活。 每个普通人心里都很清楚,在人际交往中,耍点虚荣的小手段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人的一种习惯。只要不露馅,夸大一点,美化一点,想象一点,编造一点,好事显摆一点,坏事掖藏一点,最终达到使自己短时间感受好一点的目的。 虚荣是人的生物本能 虚荣是除了物质利益之外,人最固执地追求的东西。 人从小就在一个对高下优劣严格区分的环境中成长,人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导致对高大好上的追求在心中扎下了根。一般人获取高大好上的能力是有限制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想象某种高大好上在自己身上实现,从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或是一种追求的动力。 虚荣是人通过幻想来肯定自己的一种方法。人有各种方法来肯定自己,最为积极的一种是用行为,以出众的作为来增加自己的价值。那是一条较为艰难的路。虚荣是一条便捷的路,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走。这使得虚荣心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人之常情,谁敢说你躲避得了? 虚荣只是欲望的一种类型,像爱美食,爱享受一样。 一些道德规范把虚荣贬得一无是处,实际上那是把虚荣点燃的火与虚荣混为一谈。那位“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孩,被当成了虚荣的典型例子。这位女孩的堕落,难道不是她好逸恶劳,投机取巧,自私自利,这些负面品质造成的恶果吗?到底是虚荣使她产生了那些负面品质,还是那些负面品质诱发了她的虚荣心?我想后面一种解释更为合理。虚荣只不过是一条导火线而已。人会因食欲而导致抢劫杀人,因性欲而导致强奸,难道能因此而断言食欲,性欲都是罪过吗? 其实,虚荣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当人不仅仅是满足于它带来的虚假享受时,它可能会触发追求理想的欲望。此外,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同类的关注会为他人提供行为的动力,哪怕这种关注只是虚拟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诗和远方”。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你找不到任何一个人来聆听你谈旅游的感受,找不到任何一个人来分享你谈诗的意境,你对旅游和读诗还有多少的热情?你彰显旅游的经历和诗的品味的虚荣心,会促使你拥抱自然亲近诗歌。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招摇的人活得快活,深沉的人活得苦闷,是不是虚荣心在其中起了作用?完全没有了虚荣,生活会乏味,无动力, 人会很难过。 容忍点虚荣,但要注意吃相 A先生并没有特别的写作天赋和透析事物的才能,但在网络躁动的蛊惑下也开了一个博客,拼拼凑凑地发了几篇文章,没有人关注。有一天突然发现他的文章下面有一个点评:“不错啊,老同学,开博客了!”他多方调查,留言者是他10多年前的一位同学,现住在离他1000多公里远的另一个城市。后来他每天都把那段留言点出来看看,希望接下来有更多的赞语。没有。他的心中越来越有点不宁静,终于在一个周末,飞到那位昔日同学住的城市,借口出差路过去看望他。不用说,你知道他想要听到些什么。 B先生退休了,但感觉自己的生活还有那样多内容,一腔情绪无处喷发。后来发现微信朋友圈倒像是个垂暮之年索取抚慰的地方,于是坚持不懈地每天要找点东西发出去。他没有什么有创意的东西值得展示,就把自己的生活晒了个底朝天:不厌其烦地每天发出几十张家人旅游的照片,唠叨儿子说的那些大概只有他觉得有趣的话,滔滔不绝地描述带着儿女回国,享受除了火箭以外的各种交通工具,津津乐道获得人上人的款待 . . . C先生讨厌虚荣,而且有点虚荣过敏。但是看了一部好电影,读了一篇精彩的文章后,都有一种想告诉别人,推荐给别人的冲动,但又立即反思这是不是想要显摆的虚荣心作怪,因而作罢。久而久之,他欣赏电影,读书的热情渐渐有点淡了。 毫无疑问,A先生和B先生都有虚荣心,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A先生的虚荣是隐忍的,自制的,但也是强烈的,说实话,还有点憨厚可爱。B先生的虚荣就比较高调露骨了,虽然也不是什么罪过,但会给周遭的人们造成不愉快的感觉。 C先生大概是被别人类似的虚荣行为刺激过,才这样苛刻地要求自己。但他是把好的细菌和坏的细菌一道清除掉,因而使自己的生活失去活力,难道他的那些冲动里就没有灵感的爆发,创造的激情,生活的乐趣吗?警觉地和虚荣因子共处应该是一个更好的办法。 这是一个人心敏感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行为意义会被无限放大的环境。人虽然控制不了那个放大器(开放的网络社会),但应该还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为了避免虚荣的负面效应被放大而对社会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在虚荣心袭来时,应该记住两点:首先,不要让虚荣点燃那些恶行的炸药包,这是个原则问题;其次,留心一点你的举止行为,如常人所说,注意吃相。就像享受美食的人,不必当众吃得龇牙咧嘴,唏哩呼噜,旁若无人。 虚荣本身并不是豺狼虎豹,一般情况下还是可以被容忍的,前提是不要因它而引来豺狼虎豹,因为它是豺狼虎豹酷爱的美食。 (2021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