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怡光的博客  
只为记下一点思考的痕迹,别无它图  
网络日志正文
人生的最后那些年 2021-04-13 14:23:39

人生的最后那些年

 

 

1

 

  作家严歌苓在一篇文章中谈她年轻时读书的经历。因为祖父,父亲都是知识人,家里不缺的就是书。严歌苓从小便在线装书,插图古籍,现代传记,各类小说中打滚。她说在青春萌动期所读的书中,只有恋爱,男女的情节吸引她。于是她那双似乎有解码功能的眼睛,在一本本书里寻找有 “男”,“女”, “爱”,等字的章节,认真阅读,其他内容一翻而过。这样的感觉,有谁不是历历在目?

  想问问过了知天命,或耳顺,或心从所欲的年纪的,爱读书的人,当阅够了人间风云,见人只愿说“天凉好个秋”的时候,在你所读的书本中,哪些字句最能触动你,提起你的心神?

  按托尔斯泰的说法,是“死”字,叔本华的感概是“孤独”,不少人认为是“老”字,“病”字,“闲”字,“空”字, 等等。人们一生的阅历,教养,思维方式不同,他们眼睛的“解码功能”当然也有所不同,到了在这个年纪阶段,其相似之处,总是一种落日场景引起的共鸣。

  然而,在中文媒体上泛滥的“老年心灵鸡汤”(这在西方文化中是少见的),却总是鼓吹一种“向着青春逆行”的“正能量”。看到同学聚会时,七八十岁的人,老态龙钟地朗诵王蒙的《青春万岁》,心中真不是滋味:

 

 . . . . . .

年老的朋友,请记住

  在暮年的日子里并不孤独

  你要看到前方的路还很长

  只有心中怀揣希望

  青春将为你驻足

  积聚生命的力量未来充满阳光

  . . . . . .    

 

我不知道老人在朗诵完这样的诗,回到自己空悠悠的家,孤影临灯,心中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我看见有人拿苏东坡那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来为老人提劲,认为那是老年人应该追求的精神状态: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这首旷世奇作,是苏东坡在密州做官时一段经历的艺术加工。作这首词之时,他38岁,正值壮年,前面还有26年的路要走。或者说,古人在壮年自称“老夫”也寻常,但那和我们概念中的老人,并不是一回事。追随东坡的诗路,会发现他对暮年的感受,其实与托尔斯泰,叔本华并无不同。读读他62岁(苏东坡活了64岁)写的那首《倦夜》: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与“老夫聊发少年狂”,“鬓微霜,又何妨”的反差是何等巨大。其实,《倦夜》才是作为一个老人的苏东坡对老境的真实感概。“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纺织娘“嘎吱,嘎吱”地嚷着纺织,却又何曾织出一截布片?一生成果满满的东坡先生,到老来却感叹自己空活一世。

  不是说老人就应该消沉。时间赋予人的真实境态,不是喝鸡汤或注射荷尔蒙可以改变的。“逆行”,只不过是人们用来意淫的词汇,因为它往往和自然的客观逻辑相违背。聪明的人并不会扎着红飘带去逆行已逝去的青春,而是承认老去的事实,在人生的另一个层次上去认真体验其中的不同滋味。

  据观察,退休后的老人门互相交谈时,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你在家里干些什么?”这透露出卸去生活重担回归自由身的人们,对人生最后这段旅程不熟悉,不自信,没有所依的模板。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有这样一句话:“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

  人在青春的时候不是这样。他无须费心向人咨询以后的人生有些什么样的路可走,世界早已为他挂满了琳琅满目的路标。他无须费劲去选择哪条路来走,父母,社会在他后面执鞭相催,像赶牛一样,往那些对他来说有成见或无成见的道上撵。如果他生性不是人云亦云,并活在一个受尊重的环境里,他会自以为是地梦想明天,读懂了一句诗便想作泰戈尔,解顺了一道题要当爱因斯坦,说他豪情似火也好,说他好高骛远也好,他的充实是无疑的。

  壮年的时候也不是这样。他已经在选择或被选择的路上走着,默默地,一条道,前无尽,后无退。走烦了,想换条道,后有追兵,前有险阻,使他动弹不得。

  人生最后这些年,有了时间,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能力,似乎选择又来到了眼前。真正经历这段生活后,就会感到,事实并非如此。人生循环到这个阶段,因为生理和心理不可逆的变更,财富,名声,时间的定义已经与以前不相同,从催动人奋进的源泉,希望与理想的珍贵容器,变成了木讷无趣的装饰品,甚至是无处安放的多余之物。到了晚年,很多人一生追求的那些“意义”,变成了没有意义。然而,逝去的几十年的生活,在人的身上铸成的强大惯性,非但很难摆脱,甚至成了生物属性的一部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后那些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除了一些微小的调整外,绝大多数只是以前生活的延续,完全不同的生活路径,特别是所谓的逆向选择,在现实中出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2

 

  人到了老年,和物质的关系渐远,和精神的关系渐近,和人渐远,和大地渐近。这种状态注定了老年人的生活支撑主要来自精神层面。

  然而这样的精神支撑到底在哪里?

  我认为,和利益无关的兴趣,是人能在因老年而来的孤寂与无聊的滔天洪水中不被淹没的一叶舟船。

  我们一生都保持着与利益相关的各种兴趣,这毫不奇怪。你为了有饭吃,对所从事的职业有兴趣,你为了孩子成才,对年轻人的教育有兴趣,你为了股票赚钱,对市场理论有兴趣,你为了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对研究人际关系有兴趣。。。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这一生中,是不是对某种与你的利益毫不相关的东西保持了兴趣,只为了你的好奇心,你的热情,你儿时的梦想,或某种你也的说不出的因缘?

你又有没有想过,当你告别了职场,退出了追逐利益的游戏,你的精神框架里还剩些什么东西?当然,和利益无关的兴趣并不一定和职业无关,有些职业可以让人生出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大部分职业不过是让人索然无味的赚钱手段而已。

  职业和兴趣,是决定人精神状态的两个关键点,因此,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肯定和否定的回答,把人划分成了几种类型,使他们的生活,特别是晚年的生活不甚相同。

  第一类人,他们的职业和兴趣融合为一。这一类人大多为艺术家,作家,终身职业者,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这一类人大概只占人类总数的不到1%,但他们是世界的精英,是世界的文化和文明的标志和符号,他们的舆论能力无比强大,他们控制了人类思想文化上的主要话语权。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是他们写的,和为他们而写的。然而,他们生活的坎坷,并不比其他人要少,许多情况恰恰相反。他们有更为传奇和复杂的人生历程。他们往往走在时代的前端,或揭示其他人所看不到的世界面目。虽然他们人生结束的过程一般与其他人无异,但他们常常会有出奇的举动。

  第二类人,职业只是他们谋生的工具,而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但是,他们对和利益无关的身外之物有强烈的兴趣和自发的驱动力,这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后天滋养的品格,他们为之守候一生,并献出了自己最后的岁月。这类人中有的成了大家,大部分也是默默无闻,但一般都活得比较愉快而充实。

  第三类人,职业不是他们的兴趣,而他们生活中又没有其他强烈的兴趣所在,他们构成了所谓的“芸芸众生”,用日常语中的“我们”来概括这类人比较恰当。这类人大概会占世界总人口的99%,但历史文献对他们的记载不会多于1%。这绝不意味着他们生活是无趣的,无意义的。他们一般都在世俗的观念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对他们来说,每一块墓碑之下都有一部长篇小说,只不过那部小说并不具有历史风云要求的典型性而已。

 

 

3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要变得成熟,大概仅凭这一联杜诗是不够的。

  这里不惜花一些篇幅和时间,列举上述三类人的典型代表最后生活的实例,想让自己,也让阅读这篇文章的人能够真实体会一下,大千世界的人们是如何殊途同归的,感觉一下,这三类人的共性和差异。

 

第一类人举例:  职业和兴趣融合为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 - 1939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923年,当弗洛伊德67岁的时候,他发现右颚显著地膨胀起来,但他并没有把疾病告诉任何人,他自己也没想到这是致命的下颚癌的前兆。他不声不响地只身去医院看病,并动了第一次手术。动手术后,晚上经常出血。但他仍然对自己的疾病不介意。他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自己的病,以致下颚迅速地萎缩,难以开口。

  同一年,当弗洛伊德发现了自己的严重疾病的时候,又有一件使他万分悲伤的事情发生:他的小外孙突然因患肺结核而死去。弗洛伊德告诉别人,这种无尽的悲伤已经深深地潜入内心深处”,“在这之后,我再也不对任何新鲜的事物感兴趣

   1926年,70岁时,弗洛伊德的下颚癌恶化,而且他还得了心绞痛。

   1927年,弗洛伊德的健康状况继续恶化。

   1930年,弗洛伊德写出了《文明及其不满》等著作,得了歌德文学奖,但他又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他的心爱的母亲在这一年死去了。193010月,弗洛伊德又一次动手术,这次手术从他的手臂上割了一块皮,移植到下颚部。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向科学和文明宣战。

   19335 月,柏林正式宣布弗洛伊德的书是禁书,并焚烧了大量的弗洛伊德的著作。

   1934年,德国的法西斯分子更进一步,几乎把弗洛伊德的全部书籍都烧光了,以致到20 世纪50 年代时,了解弗洛伊德的德国人还不及日本人或巴西人那么多。

   19365 月,弗洛伊德度过了最难忘的80岁寿辰。弗洛伊德在家中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宴会。爱因斯坦向弗洛伊德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最后,在信的附注中,爱因斯坦说他的这封信不值得给予回复,希望不要过多占用弗洛伊德的宝贵时间。这两位巨人都受到了法西斯黑暗势力的迫害,他们相互支持和同情。

   19383 1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奥地利。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纳粹终于同意弗洛伊德出境。

  弗洛伊德在临走前,写信给在伦敦的儿子厄纳斯特:在这黑暗的日子里,我们的面前只有两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同大家生活在一起和在自由中死去。”193864 日,弗洛伊德同妻子、女儿安娜及两个女佣人离开了居住了79年的城市维也纳。

  弗洛伊德到达伦敦,感受十分兴奋。尤其使他高兴的是,英国的精神分析专家们、著名的科学家们、犹太人协会的代表都热情地接踵而来,慰问他。美国克利夫兰市以全体市民的名义打来电报,邀请弗洛伊德去那里安家。

  弗洛伊德继续发挥他的全部精力,在19399月写完了《摩西与一神教》的最后一部分文稿,但他已经不能完成他所渴望的巨著《精神分析学概要》。

   19392月,弗洛伊德的下颚癌已经发展到无可挽救的阶段。英国医学界尽全力给予医治,并请巴黎居里研究院的放射线专家们用放射性物质进行治疗。但已经无济于事。

   8月,弗洛伊德的病情迅速恶化,以致使他难以进食。他最后阅读的一本书,是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弗洛伊德说:这本书正好适合于我。它所谈的就是饥饿。

   919日,英国心理学家钟斯探望奄奄一息的弗洛伊德。当时,弗洛伊德的下颚已经全部烂掉,他痛苦万分。弗洛伊德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钟斯叫了一声他的名字,弗洛伊德睁开了眼睛,认出是钟斯。他伸出手,握了握钟斯的手,然后以很庄重的手势向钟斯表示告别和致意。

   9 21 日,弗洛伊德对他的医生舒尔说:亲爱的舒尔,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谈话吧。你答应过我,如果我不能坚持活下去的话,你将尽力帮忙。现在我万分痛苦,这样继续下去是毫无意义的。舒尔很理解他的心情,紧紧地握了握弗洛伊德的手,答应采取措施减轻他的痛苦。弗洛伊德很感激,接着,对他说:“把我们之间的谈话内容告诉安娜。”922日,舒尔给弗洛伊德注射了吗啡。弗洛伊德入睡了。

第二天,923日,午夜,弗洛伊德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大卫•古道尔David Goodall 1914 - 2018

出生于英国的澳大利亚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健康状况下请求安乐死的第一人。

他在植物群落统计方法的早期发展中具有影响力。他曾在英国,澳大利亚,加纳和美国担任研究员和教授。他是《世界生态系统》三十卷册的主编,并发表了100多种出版物。他是澳大利亚年纪最大的工作科学家,103岁时,仍在从事科学工作。长期以来,他一直倡导自愿安乐死合法化,并在104岁时通过医生协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活。

2016年,出于安全原因考虑,年纪101岁的古德尔被所在工作的单位要求搬到新办公室,同时,他还被要求放弃在剧院里表演和开车,这对他影响很大。朋友说,“他不再能在旧办公室见到原来的同事和朋友。没有了相似的精神依存,他收拾了自己所有的书。这是不再快乐的开始。”20184月他所居的公寓发生倒塌,他身陷其中,两天后他才被清洁工发现。医生要求对他进行全天护理,或者将他转移到疗养院。

2018430日,古道尔宣布,计划在瑞士医生的帮助下于下个月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瑞士诊所签署文书工作期间,古道尔被问到他的健康状况,他说:“我没有病。我想死。”“GoFundMe”网站进行众筹资金,为古道尔本人和他的助手提供了前往欧洲的商务舱机票,其中376名捐助者捐了超过了2万澳元。他说:“尽管瑞士是一个不错的国家,我不想去瑞士。但是我又必须这样做,以获得澳大利亚所不允许的自杀机会。我感到非常不满……我的生活在这里多么令人不满意,几乎在各个方面都令人不满意。”

古道尔首先去法国探望家人,然后去了瑞士的利斯塔尔,在那儿,尽管他没有身患绝症,两名医生还是允许他继续他的辅助自杀计划。在瑞士,Exit International组织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古道尔用德语演唱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歌词的前几行。

大卫·古道尔教授于2018510日,听着贝多芬的《第9号交响曲》,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家人的包围下,古道尔推开一个开关,启动致命的戊巴比妥注射器。他在第一次尝试用药失败后不久就醒来,说:“哦,要花很长时间。”成功地启动注射器后,他在家人的面前闭上了眼睛。


第二类人举例职业只是谋生的工具,生活中有强烈的兴趣所在

 

约翰·克莱里John Cleary 1936 - 2020)中文名字民大同

  加州圣地亚哥大学教授,长期的自愿工作者。

  大学毕业后,民大同进入美国空降部队服役,退役后,他成了一名联邦法院的辩护人,专为贫苦人士提供法律援助。为了能和受助人较好沟通,他自学了西班牙语和俄罗斯语。1987年,50多岁的他获得了美国明德学院的俄罗斯语和西班牙语的博士学位。1998年从律师岗位退休后,他被圣地亚哥州立大学邀请讲授俄罗斯刑事司法,在此后的10多年里,往来于俄罗斯和美国,促进两国学生的交流,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教授。2011年, 75岁的他,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另一个挑战,学习中文,和关注与中国的交流。为此,他孤身一人到了中国,报名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中文班,成为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在厦门大学学习的两年时间,他认识了许多中国学生,并与他们结下了友谊。两年厦门大学的学习,他的中文还没有能开口跟人说话,于是找私人家教为他补习。他学中文的目的,一是锻炼大脑,更重要是为他的夏天计划提供语言支持。他一直都想找机会,作为桥梁让中国学生去美国,让美国学生到中国,这就是他的夏天计划。此时他已近80岁,两只腿都有问题,一只是年轻时跳伞摔坏,另一只是受伤。他走路显得很吃力,有点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敲种人阿西莫多。然而,他就是那样一拐一拐地,坚强的向他的目标走去。

  作为一个外国人,无权,无关系人脉,所有的条件是,一个美国人,有那么一点退休金和不多的个人积蓄,想要做成一个让中美学生交流的夏天计划。靠他两条残腿一步一步地走,在正常渠道上一个一个地找人,一次一次地交谈。因为这是一个交流的项目,如果没有对等的中国和美国学生人数,项目就搞不成。民大同是2013年开始推动夏天计划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的愿望很强,而美国学生则很少愿意到中国。遇到这种情况,那年的夏天计划就告吹。有些时候,为了使交流的学生人数达到某些要求,他用自己的钱为学生付机票,住房,促成夏天计划的实现。他说,“生活就是为了生存而奋斗,你必须向前走。”到底他为学生花了多少钱,他没有透露。但是,至少两位中国学生透露,2014年民大同让他们参加了那一年在美国圣地亚哥举办的夏天计划,并付了全部的费用。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厦门大学,他周围的年轻人,都曾经去过美国,而且在他圣地亚哥的家里住过。他到中国时,自己的家就让中国学生居住。他说,“多少人在我家住过,实在是记不清了。”“最多的一次,是五个俄罗斯姑娘住在我家,我则跑到别人家去住。”“有时候,不同国家的学生,中国,俄罗斯,匈牙利,住在一起,我最喜欢这样。”他一生到过40多个国家,他希望人们像他的名字一样,大同,彼此沟通和了解。“在地球上,我们都一样。”

  民大同无儿女,当律师多年的收入,能让他有舒适的生活,但他对这样无声息地离开世界没有兴趣。他生活十分简单,他会在三十多年里,到同一家快餐店吃饭,每天锻炼身体,看书学习,泡温泉,如此而已。

  一个中国律师对他所推动的夏天计划算了一下经济账,问,“这个项目的利润点在什么地方?要不然是为潜在的利润或利益作广告?”民大同说,“我们没有利润和利益的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我不知道我在这路上还能走多久,但我会走下去。”

   20202月,民大同在一场自行车事故中受伤而去世。

 

安娜·玛丽·罗伯逊·摩西Anna Mary Robertson Moses1860 - 1961

长寿的美国民间艺术家(活了101岁)。

她的画作风靡全球,以她的绰号“摩西奶奶”而闻名于世。

摩西和她的丈夫在弗吉尼亚州开始了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从事农场工作,在80岁之前,她是一位生了10个孩子的农场主妇。 1905年,他们搬到美国东北,定居于纽约的鹰桥。她一生都对艺术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她曾在一处庄园担任住家管家长达15年。她的一位雇主注意到她对商业印刷品的图画表示出兴趣,便向她提供了美术材料来制作图纸,但从未有机会接受专门训练。60来岁,她开始认真绘画。78岁时,一位旅行收藏家在一家杂货店发现了她的画,并将她的画介绍给了全世界,数月后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从此以后,她的作品在美国和国外展出和出售,并在贺卡和其他商品上销售。摩西的画作陈列在许多博物馆的藏品中。她1955年画的《Sugaring Off》在2006年以12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

摩西出现在杂志封面,电视和她的生活纪录片中。她写了自传(《我的一生的历史》),获得了无数奖项,并获得了两个荣誉博士学位。

《纽约时报》评论:“摩西奶奶描绘的是简单的农场生活和乡村,朴素的现实主义,怀旧的气氛和明亮的色彩使她赢得了广泛关注。她能够捕捉到冬天初雪的兴奋,感恩节的准备和即将来临的春天的新绿色……摩西奶奶对亲自去过的地方都很着迷。一个纤细,活泼的女人,有着顽皮的灰眼睛,机智灵敏。”

摩西是五月花后裔和美国革命女儿协会的成员。纽约州州长洛克菲勒宣布她的100岁生日为“摩西奶奶日”。 《生命杂志》以1960919日的封面为特色,庆祝她的生日。儿童书籍《摩西奶奶的故事书》于1961年出版。

摩西奶奶于19611213日在纽约州霍西克福尔斯的健康中心去世,享年101岁。她被埋葬在枫树格罗夫公墓。肯尼迪总统在纪念她时说:“摩西奶奶的去世,从美国人的生活中删除了一个心爱的人物。她绘画的直接和生动使我们对美国人的景象恢复了一种原始的新鲜感。她的作品和生活都对我们的国家有所帮助。更新其先驱遗产并重温其在乡村和边境的根源。所有美国人哀悼她的逝世。” 她去世后,她的作品在美国和国外的几次大型巡回展览中展出。

 

第三类人举例职业不是他的兴趣,生活中也没有强烈的兴趣所在

               

五柳先生

  虚构的真实人物。

  感谢陶渊明的名篇《五柳先生传》,把默默无闻的“我们”留在耀眼的典籍中。老练的概括,简洁的笔触,让“吃瓜大众”的真实模样也在历史的星空中闪现了一回。如果无数评论者们的观点属实的话,陶渊明是一个赞赏并愿意跻身于“我们”中的1%的人类。下面是原文,十分通俗易懂。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林达太太 Linda,?- 1993

  笔者的邻居。

这是笔者二十多年前的一段笔记,算是对我的邻居,林达太太的素描。

 

  去年,搬进San Carlos公寓时,见一羸弱的老妇人,坐在二楼的阳台上,微笑着看我们把东西一件一件搬进我们一楼的家里。以后每天都见她坐在那里,晒太阳或打盹,一坐就几小时。女儿在院里玩,吵闹声太响,我过去制止,她笑着向我摆摆手。一天下班回家时,她在楼上向我招手,我去了她的家,干净,整洁,简单,十分温馨的地方。“我的冰箱不工作了,能帮我看看吗?”她的声音很弱。我查了线路,是保险跳闸。把制冷温度作了点调整,重设保险,一切如常。“制冷箱不必开到最高档。”两周后的一天,快进家门时,楼上的老人在阳台上叫住我,接着用绳子吊下一个精致的糖果盒,“给你的孩子们!”

  我稍微打听了一下,知道了老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她是林达太太,88岁,曾经的小学英文教师。丈夫离世已有20余年,一个独生女儿家在40英里外的Oceanside。林达太太不愿搬去靠近女儿,认为Oceanside 治安不好,而且自己感觉身体还可以。她所居住的2房的公寓自己买的。林达太太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和兴趣,除了有时去教堂,大部分时间是呆在家里张罗家务,或坐在阳台上享受圣地亚哥的阳光。

  两个多月后的一天,我下班回到家,看见一辆急救车停在我们的公寓前,医务人员把林达太太从家里抬出来,放进急救车,急救车鸣笛而去。第二天,公寓管理员告诉我,林达太太昨晚去世。

               

 

4

 

  不管你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不管你一生做过什么大事,小事,向人提得起的事,难于启齿的事,你爱过,恨过,高尚过,卑鄙过,被人喜欢过,被人讨厌过,当你独自迎着夕阳缓缓走向天际之时,戚戚于世的感觉渐渐离你去,大地的泥香慢慢充盈你,你体验到了人世间前所未有的公平,你的心空了,也实了。当你看到或感到一种发自心底的从容,那是夕阳的,悲壮的美。

 

20213月)


浏览(6809) (39) 评论(5)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西北角 留言时间:2021-04-16 17:52:19

非常好的文章。我现在已经是退休的年龄,但是非常不愿意退休,因为不知道如何过无所事事的空闲生活。

回复 | 0
作者:人参花 留言时间:2021-04-14 10:53:34

我到美国的第一个老板,是个二战老兵,战后念书到博士,退休前是我们的系主任,病理学家。他八十三岁的时候,因心脏过缓生活不能自理,住进了养老院。太太和孩子们轮流每天去看他。他拒绝见任何人,除了家人。在认真思考了六个月之后,他决定停药。以为心脏病的药一停很快就没命了,但是又过了三个月。然后他拒绝进食,一周后辞世。交待不要任何仪式,把骨灰埋在他自己家的圣诞树农场。

回复 | 1
作者:远去的时光 留言时间:2021-04-13 20:15:02

看来我们都是虚构的真实人物 “五柳先生” ,那就顺便问个好!

回复 | 0
作者:体育老师 留言时间:2021-04-13 19:48:16

好文

回复 | 0
作者:俞先生 留言时间:2021-04-13 16:23:17

这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享受的文章。

回复 | 3
我的名片
怡光
注册日期: 2017-11-16
访问总量: 982,69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精英
· 盛夏话扁豆
· DIY(自己做):老人乐
· 隔壁的失败国家
· 在“凯特琳克拉克效应”的背后
· 30年一见的篮球明星
· 笑话还是真话?
分类目录
【转发及译文(4)】
· 有关主权信用评级的一些事实
· 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的真实意义
· 特朗普的起诉书揭示了国家安全的
· 人性的警句 – 省时又有用的伴侣
· 全球最理想的移民国家
· 美国是一个富裕的死亡陷阱
【转发及译文(3)】
· 隔壁的失败国家
· 自我的坠毁的原因
· 见证一项可能的世界纪录
· 脑残诗人的正义感
· 反对唐纳德•特朗普的
· 关于今年秋季新冠疫苗的对话
· 美国与谷歌之战
· 无知还是幽默
· 不屈的琴弓
· 如何驾驭熊市
【散文(9)】
【散文(8)】
【散文(7)】
· 精英
· 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他】
· 盛夏话扁豆
· DIY(自己做):老人乐
· 在“凯特琳克拉克效应”的背后
· 笑话还是真话?
· 不能坐在这样的人旁边旅行
【散文(6)】
· 打赌
· 人之将退,其言也哀
· 青豆
· AI的摇篮和它的孩子们
· 父母,你最便于伤害的对象
· 什么是职业之外的迷人世界?
· 人工智能医疗会推高大众的医疗费
· 为什么人们会滥用幽默?
· 京都之梦
· 关于自由的扎记
【转发及译文(2)】
· 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项研究
· 银行风波和加息预测
· 厉害国告诉我们美国衰退的历史(
· ChatGPT 求医实例
· 拜登在间谍气球上的弱点保证了中
· 为什么美国不击落中国间谍气球
· 美国的政治暴力是否在增加?
· 惊人的历史重现
· 马友友谈巴赫
· 2022年美国退休的最佳和最差州排
【散文(5)】
· 习近平和普京握别之言更深的含义
· 小议旅游
· 我们早已生活在元宇宙中
· 中国的世界,美国的世界
· 人生为文糊涂始
· 思念的价值
· 一项挑战律师的DIY
· 手机 – 灵魂的遮羞布
· 中共二十大另一个里程碑式的意义
· 这就是活在中国的意义
【人物(2)】
· 30年一见的篮球明星
· 帕尔曼的小提琴
· 玛丽亚﹒杜埃纳斯和她的小提琴
· 西班牙的两位年轻天才
· 马友友获Birgit Nilsson奖
· 写在女儿生日卡上的话
【评论(3)】
· 独裁的顶峰
· 有哪国领袖想和习近平换位子?
· 想起了圣雄甘地
【评论(2)】
· 拥有美国科技股票的人应该读一读
· 媒体有必要这样报道枪杀的故事吗
· 别忘了去买这张解气的邮票!
· 看电影《国王理查德》
· 对中国足球1:3输越南的评论
· 想起了普里希别叶夫中士
· 课程思政 --人类教育的伟大创新
· 打砸抢进军到了这样的社区
· 美国人真的那么关心中国吗?
【散文(4)】
· 人道与狗道
· 驱王记
· 读《山恋》
· 朋友关系是如何终结的?
· 小戴的身内之物
· 为什么美国社会仇华比仇俄严重
· 什么是“NIMBY”和它对我们的意义
· 强扭的瓜也甜
· 和朋友谈老年
【转发及译文(1)】
· 特朗普到底有没有罪?
· 趣文共赏
· 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最好的录像
· 希特勒政治蛊惑的巅峰之作
· 剥夺俄国大富翁们的豪华游艇比你
· 一些乌克兰难民冒着战争的危险返
· 美国“能源独立”的真相
· 美国军事安全专家如何看西方对普
· 普京选择了永远的战争
· 下一次大流行可能始于恐怖袭击
【散文(3)】
· 邮票的今生和来世
· 房主的喜与愁
· 再无俄罗斯情结
· 一切可言的美都深深自卑
· 上海,浓妆与素颜
· 生活和生活的意义
· 诗是什么? —从泰戈尔到余秀华
· 不同的黑暗
· 为什么人们都往美国跑?
· 退休的最美妙之处
【散文(2)】
· 屋漏寄友 ― 谈财富与自由
· 曾文正会怎样做
· 不守规矩的快感
· 虚荣的魅力
· 音乐发烧札记
· 另样的修身养性
· 别错过了这一项世界之最
· 加州的棕榈树
· 人生的最后那些年
· 人性的忏悔与党性的控诉
【游记】
· 多伦多“加拿大之塔(CN Tower)”
· 啊,班夫!
· 北加州的低收入老年公寓
· 纽约一日
· 荒原上的珍珠
· 俄勒冈的金秋
· 游啊游,游到天尽头
【评论(1)】
· 人民,不要被吓着!
· 缺了“孟晚舟精神”
· 谈专制制度和民主制度的自我修复
· 去你的绝对自由!
· 房市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一个新词在今天诞生 —— “中国式
· 这就是我们来美国的原因
· 悼念李文亮
· 十月革命简史
· 凉风起天末,“老留”意如何
【人物(1)】
· 一个希望自己能活到 150 岁的人
· 为什么我希望在 75 岁时死去
· 一位神经科学家如何为死亡做准备
· 杜普蕾和她的音乐家朋友们
· 李泽厚的自勉铭
· 小提琴家祖克曼惹祸
· 又回图森 –记亚利桑那的三位老人
· 撒向人间的爱
· 那些日子母亲还在
· 悼妈妈(岳母)
【音乐漫谈】
· 此生还有多少遗憾?
· 老琴易声记
· 大师和他的良知
· 他们在人间制造天籁之音
· 天才,凡人
· 夏夜话口琴
· 贵州强力集团
【小说】
· 踩脚 (微型小说)
· 无罪的邪恶
· 买枪记
· 丑人莫哭
· 贵族
【诗】
· 新年借古诗抒怀
· 岁末乘机从沪回美有感
· 后院务农有感
· 五月初五的 DIY
· 岁末抒怀
· 我浅浅地活着
· 老人啊,你不妨往后看 —2018 寄
【散文 (1)】
· 琴源
· 此曲只应天上有
· 口罩,国民性,国民脾气
· 华丽的孤独
· 圣地亚哥的雨
· AI会怎样毁了你
· 桥边
· 窃书不算偷
· 琴缘
存档目录
2024-08-23 - 2024-08-23
2024-07-02 - 2024-07-19
2024-06-04 - 2024-06-04
2024-04-01 - 2024-04-02
2024-03-01 - 2024-03-22
2024-02-23 - 2024-02-24
2024-01-01 - 2024-01-04
2023-12-30 - 2023-12-30
2023-09-01 - 2023-09-14
2023-08-05 - 2023-08-18
2023-07-07 - 2023-07-21
2023-06-02 - 2023-06-23
2023-05-05 - 2023-05-26
2023-04-07 - 2023-04-28
2023-03-03 - 2023-03-23
2023-02-03 - 2023-02-27
2023-01-13 - 2023-01-20
2022-12-09 - 2022-12-30
2022-11-04 - 2022-11-28
2022-10-07 - 2022-10-28
2022-09-01 - 2022-09-30
2022-08-05 - 2022-08-25
2022-07-08 - 2022-07-22
2022-06-02 - 2022-06-13
2022-05-13 - 2022-05-26
2022-04-01 - 2022-04-29
2022-03-04 - 2022-03-30
2022-02-02 - 2022-02-25
2022-01-06 - 2022-01-28
2021-12-03 - 2021-12-31
2021-11-05 - 2021-11-19
2021-10-08 - 2021-10-22
2021-09-03 - 2021-09-30
2021-08-03 - 2021-08-27
2021-07-02 - 2021-07-09
2021-06-11 - 2021-06-30
2021-05-07 - 2021-05-28
2021-04-13 - 2021-04-30
2021-01-20 - 2021-01-20
2020-05-05 - 2020-05-11
2020-04-23 - 2020-04-24
2020-02-06 - 2020-02-06
2019-08-03 - 2019-08-03
2018-12-07 - 2018-12-14
2018-11-09 - 2018-11-16
2018-10-26 - 2018-10-26
2018-09-14 - 2018-09-28
2018-08-03 - 2018-08-31
2018-07-27 - 2018-07-27
2018-06-01 - 2018-06-22
2018-05-29 - 2018-05-29
2018-01-09 - 2018-01-09
2017-12-31 - 2017-12-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