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MBY 是 “not in my back yard (不要在我的后院)”的缩写。说直白一点,是房地产的拥有者针对政府或开发商,要他们“不要在我的后院搞事”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反映了拥有住房的居民反对在靠近自己居住地附近的某些开发项目,如住低收入房开发,无家可归收容所,焚化炉,污水处理系统,水力压裂法系统,核废料储存库等等,以及对严格土地使用规定的支持。他们认为,如果这些设施建得更远些,他们会容忍或支持它。这样的居民被称为Nimbys,他们的观点被称为Nimbysm(避邻主义)。与这种观点相反的观点被称为 YIMBY (yes in my backyard) – “来我的后院搞事吧” – 有这种人吗? NIMBY 这个词和概念最早出现在 1980年美国弗吉尼亚的一篇报纸文章中,后被牛津英语词典引用。慢慢地,这个词的含义变得苛刻起来,被人们用来描绘为有助于种族隔离,经济不平等,限制经济适用房的整体规划等等的倾向。 最近几年,随着美国长期的房屋供应短缺,利率低,远程工作需求增加,导致房价飙升。拥有一处房产,越来越成为一件不容易的和值得十分珍惜的事情,成为普通人生活的重中之重。另外,旨在消弭贫富差距的低收入廉租房,及针对无家可归的群体的住房计划,公共交通设施的缺乏,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工程的启动,对人们已有的居住环境都会产生影响。房主对来之不易的已有房产不顾一切地维护,阻止其房价潜在下降的心态,与政府的发展规划及被排除在房地产拥有者之外的低收入群体的愿望发生冲突,使NIMBY又被推到舆论的漩涡中。 最近,笔者附近的小区就因为Costco要那里建造一个分店而引发居民抗议,一系列的群体行动使这个分店最终没有建成。风力发电设施和太阳能发电场与居民的争端也时时有闻。问题是,为NIMBY而抗争的不光是老一代的居民,年轻的首次购房者也成了其主力,他们是房地产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因而有人用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思潮:千禧一代的避邻主义(The Millennial Nimbyzm)。 避邻主义思潮再起,和两个事实有关:1. 人们更关心自己所拥有的的生活环境,因为它更加来之不易,而且更容易丧失,2. 政府对土地使用和小区划条例的管理有放松的趋势。 我们在媒体中看到,NIMBY通常是以一个贬义词的形式出现在报道和评论中的,似乎这些人都是些见不惯社会发展的自私自利者。如果认真追随那些反对和批判NIMBY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是以捞选票为己任的政治家,以及没有涉及到自身利益的理想主义者。对于前者,如果要说他们的政治利益超过其他利益也许并不一定妥当,因为一般来说他们的居住环境是大大超过常人,NIMBYS所针对的情况在此时此刻不会对他们造成影响,而且他们有能力在受到影响时另徙他处。对后者,就像在其他闹哄哄的意识形态领域一样,他们的观点到底多大程度能反映社会问题的真实性和妥善的解决办法,以及他们是否真的具有某种社会责任心,都很难说。 对占美国人口美国65%的拥房者来说,没有人愿意自己一生辛苦换来的最重要资产以任何方式贬值,对35% 的租房者来说,也不会花钱去住在一个有问题的社区。这不是一个自私不自私的问题,这是一个选择和选择能力的问题。美国社会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且不说永远,至少在现阶段不可能每个人都能享有同样的生活环境。房价一度是把不同层次的生活环境隔开的因素,这虽然不是一个绝对公平的因素,但至少是一个大多数人认同的因素。什么是“美国梦”?“我要努力工作,以后到一个好的地区去居住”,这就是“美国梦”,这个梦正在破碎。现在流行的是,“我要好好地当穷人,争取搬到一个高档小区的低收入公寓里去”,这是什么梦?这是近年来很多人的一种心声。在笔者的小区,一套2居室住房租金每月$3000左右,而政府在那里建造的同样水平的低收入廉租房每月租金只要$1500左右。得到了这种住房的人便永远不愿搬走,而且都成了Nimbys。很多州的住房建造法规都严格要求,所有新建住宅区必须建造一定数量的低收入廉租房。 Nimbys是阶级固化的拥护者吗?我相信大多数人并不是,正相反,他们是“美国梦”的践行者。笔者附近一个平均房价高于一百五十万美元的小区,75%居民是华人,我知道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两手空空来美国,辛辛苦苦,有些走的是念书,工作的路,有些则是直接在餐馆工作,作装修工或其他蓝领工作,然后勤俭节约,存钱买房。减低贫富差距毫无疑问是民主政府当政的重要课题,问题是采取什么政策和措施。是鼓励勤劳致富,还是比穷得益?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政府对国民的居住环境应负重要责任。美国是个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完全有能力把那些影响居住质量的设施,如焚化炉,污水处理系统,水力压裂法系统,核废料储存库等等建造在不影响居民居住环境的地方。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建筑小区划的规定有放松的趋势?其原因很大部分是政客的操弄,和资本游说政客的结果。在风能,太阳能新型能源设施大幅度兴起的今天,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不管舆论如何批判,NIMBY 有它的立足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