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借钱还税”搞得太戏剧性 2011年11月07日09:57 环球时报 单仁平 环球时报评论员 艾未未“偷逃税案”近日出现戏剧性一幕。艾未未本人日前向媒体透露,中国司法机关判其补缴1500万元人民币的税款和罚款。紧接着,艾未未在互联网上公开向公众“借钱”,他表示自己同官方打赢官司后,借的钱将“加倍偿还”。艾未未称,响应者很快超过“上万人”。这件事被境外舆论称为一些中国人向艾未未“捐款”。此外,“借钱还税”还被广泛看成艾未未的“特殊对抗行动”。 立即有专家指出,艾未未这样做涉嫌非法集资。由于艾未未的“借钱”是在公众之间进行,与“非法集资”至少在形式上确有相似之处。另外《卫报》等西方媒体报道说,艾未未去年在柏林买了一套“豪华公寓”,还曾计划今年在柏林再买一处4800平米的工作室,他需要‘借钱补税’吗?但我们不是法律专家,也不是“查财务”的,本文对这些都不做深入探讨。 我们要谈的是,中国会有少数人愿意为艾未未“捐款”,这大概是真实的。一些“捐了钱”的人称,他们把捐钱当成了“投票”,这应该也是他们的真心话。但艾未未的“借钱”和这些人的“捐款”,并不能对艾未未案带来什么新鲜的改变。 第一个变不了的,是艾未未有偷逃税的事实。实际上,对艾未未有过偷逃税,他的支持者中怀疑的人也很少,只不过有人认为中国“偷逃税的人多了”,官方是借“追税”来“整艾未未”。 第二个变不了的,是中国社会对艾未未案的基本态度。中国这么大,有一些人,哪怕是艾未未宣称的“上万人”愿意用“捐款”来支持他,这都是很平常的事。艾未未的支持者很可能比“上万人”更多些。但即使这样,用“少数人”甚至“极少数人”来称谓他们,都是准确的。艾未未和这些人的政治倾向根本就代表不了中国公众的态度。政治上的激进和对抗姿态,与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意愿背道而驰。 现在中国有一些“少数人”,不知从哪里获得了“大多数人”的错觉和优越感。或许是互联网的虚拟社区提供了“扎堆”的方便,使一些小圈子里的东西被放大成“好像是大众的”。西方媒体热衷于捕捉这种动向,他们看上去很愿意帮助一些“伪大众”的要求,变成中国“真大众”的运动。 然而历史的潮流不是那么容易制造的,以艾未未的个人经历,他对名利的态度,让他做历史的引领者,尤其很勉强。他是不是优秀的艺术家另当别论,但仅仅他在纳税上的不良表现,就让对他的支持很难不在某一刻陷入尴尬。 中国有两起演艺界的偷逃税案出了大名,前一起的案主是刘晓庆。然而刘晓庆案几乎没有争议,即使她在监狱里蹲了400多天。而艾未未只蹲了两个多月,一些人、尤其是外国人就高喊“不公”。艾、刘的遭遇是多么不同,看来搞艺术的同时“兼搞些政治”,总会另有收获。 然而艾未未今后大概不会“兼搞些政治”了,他像是准备今后“兼搞些艺术”。在中国这样做的人比以前多了,这大概是因为这样做的个人风险比过去总体上还是小多了,而且开始有了一些这样做有利可图的缝隙。一些人希望这个缝隙会逐渐变成“时代的大口子”,并愿意现在就为此进行“投资”。 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的自由,但只有历史和真正的大众,才能验证他们的眼光是不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