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抄个上海风俗介绍给诸位。听说近日有人要请吃饭,连想到上海近代文献馆有关沪风俗情里关于白相人吃女人豆腐吊膀子的背景资料。完全是正宗的上海风采。请勿过份连想与解读。祝各位阅读愉快。 ZT: 上海都市方言中还经常夹杂了某些“白相话”的成分。所谓“白相话”,就是那些产生于较低社会层次,具有一定戏谑性和庸俗性特点的语言词汇。清末民初,上海都市中社会秩序混乱,社会阶层复杂,一些较为低层的社会群体,如白相人、青红帮、小商贩等等占有很大的势力,因此当时上海滩上的“白相话”十分之多,这些词语最先活跃于“白相人”与其他社会低层次人士的口头,后来其中的一部分逐渐进入了上海通用的方言系统之中,变成了广大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共同语。《淞南梦影录》云:“沪上方言、有不可解者:称龟子曰‘嘉定老先生’,称鸨妇曰“父兄娘”,称挑夫曰‘野鸡’,称蜂蝶媒曰‘拉皮条’,称狎客之偶一至者曰‘丹阳客人’,称赌局害人者曰‘牌九司务’、称大言诳人者日‘卖野人头’,称妓家佣曰‘烧汤’。袭谬承讹莫可解说,即问之老于洋场者,亦不能缕悉原委也。”这些不可解的语言其实部是一些白相人的用语。上海人生活语言中常说的 “吃豆腐”、“吊膀子”(意“调戏妇女”)之类的词语,最早也是从“白相话”中吸收来的。郁募侠云:“吃豆腐“三个字,是白相人口中的行话,它们说话的意思,并非真的要吃什么豆腐.是吊女人膀子的隐语。 “白相话”的成分,在现代上海的都市方言中也时有出现,特别是在那些社会层次较低的民众群体的生活语言中。如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台型”、“克拉”、“皮子”、“进庙”、“上山”、“码头”、 “拉三”、“叉模子”、“老的克”、“坍招势”、“木壳子”,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拉三”、“叉头”、“上路”、“浪头”、“大兴”、“搞定”、“嘲”、“叉”、“嫖”等等,都是从当时社会上的“白相话”中吸收而来的,这些语言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上海方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表现了说话者希望追求新奇、时髦的心理。但是就其总体而言,这些语言却大都显得较为庸俗。它们损害了上海方言的美感和文明形象,影响了上海方言的纯洁性和高雅性。因此,对于这类“白相话”进入上海通用方言的现象,我们应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决不让它们任意地污染上海方言的纯洁风气。 摘自:《上海都市民俗》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