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大学出了件事情,北大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包括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将被纳入会商范围,这引起了不少北大学生的争议。有的北大学生说干脆把北大改名为北京党校得了。 这是值得关注的,说明了现在国内教育体制上的极左思潮已经不得了了。我想这可能和近期连续不断的茉莉花事件有关。当局紧张兮兮的,神经过敏。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海外的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深圳这几年筹办了一所叫“南方科技大学”的学校。由深圳政府出资,自主招生,自受文凭。 这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学校,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文,管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上办学,一步到位按照以香港科技大学为样板,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模式,建成类似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那样小规模高质量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出任创校校长。 用校长朱清时先生的话说,主要特色就是去行政化,学校由董事会管理,独立办学,教授治校,也就是说,这个学校不像其他大学那样有行政级别。所受文凭不是受教育部承认的,完全依靠社会认可。首批学生只有45名。 这是一个改革试点,我想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会是很难的,尤其是看到北京大学的这个所谓学业会商。所以呢,我并不怎么看好深圳的这个试点。 特别是深圳只是个经济特区,还不是政治特区,而教育改革涉及到政治改革,可以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所以会难上加难。 但是,任何改革本身都是个闯,成功不成功再说。所以,我要为这样的改革试点叫好,为深圳的闯劲叫好。 中国现有的高校教育体制,几十年如一日,完全是那种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僵化模式,培养不出独立思考的人才。顶多能培养出技术人才,实际上大多数都是那种人才兼奴才的那种。 眼下中国社会那么多问题,都与这样的体制有关。甚至包括清华大学毕业的胡总,脑筋僵化的很,然而这又不是胡的错,而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错,甚至是整个政治体制的问题。 刚刚看了香港凤凰卫视播放的节目《一虎一席谈》,说的就是这南方科技大学的事。与其他辩题不同的事,这个节目中,无论正方反方,都十分支持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试点,所有台下观众也都支持。只是有些人认为困难会很大,尤其是在这么个大的体制下想要自由办学会很困难,所以有人不看好其前景。 老实说,我也不看好。在中国做事太难了。但是我和节目中的所有人一样,支持这样的改革,为这样的试点叫好。 我认为去行政化的高教改革是个不错的思路。所谓去行政化,其实就是去党化,也就是说教授治校,不需要事事服从党委,也许根本不需要在学校设立党委。我想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十分关键的。 在中国,不缺乏科技人才,数理化学得好的人,尤其是考得好的人是很多的,但是独立创新的人才太少。你看我们经常看到什么什么先进的产品,包括军队里面的什么歼20,说来说去都是复制别人的东东。真正自主创新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科技方面如此,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更加的糟糕。由于体制的缺陷,官场上完全听不到,看不到独立思考的声音。这其实是一种愚民的教育。 愚民对当局的统治,在平时是有好处的,因为太听话了。可是到了关键时刻问题就来了,你比如说最近的抢购食盐风波。有人说,别的地方也抢,可是有哪个地方有中国大陆那样厉害的吗?这么大的国家,也就一两天,食盐全不见了。 我一向主张政治体制改革,主张全面改革。现在是该改革了,早就该改了,什么都该改,教育尤其应当改。令人高兴的是,教育部已经表态支持深圳的这个教改试点,这是值得称赞的。 在中国,改革一直都是采用bottom-up的模式才能成功,包括当年的农村改革。过去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总是期许从上到下的改,也就是top-down模式,所以等啊等,总也等不来。 除了希望,也祝愿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试点成功外,也期许深圳胆子再大点,大胆探索政治体制的改革,这样把深圳从单纯的经济特区变成全面的特区。 |